累進稅制將從根本上動搖地主豪強的命脈,直擊其利益根基。
若此法推行得當,土地兼并這一橫亙千年的頑疾,或可被連根拔除,徹底消弭。
而且,朱允熥還很有前瞻性的做了“預謀布局”。
田地不是直接分給百姓,而是收歸國有,百姓再從朝廷手中租地耕種。
此舉妙處有二:其一,確保每一戶貧苦人家在需地之時,皆有田可耕,免于饑饉之苦。
其二,又賦予他們選擇的余地,不致被田地牢牢縛住,保有至關重要的靈活性。
譬如,他們大可棄田入城,投身都市生活。
大明正處于急劇轉型之際,城市化之潮已悄然興起。
毫無疑問,未來將有更多人褪去農夫之衣,化身市井新民。
耕田之事,將漸成“專業農人”的專屬,而非家家戶戶的日常。
雖眼下尚無后世那般巨型機械,但“專業農人”憑借精湛技藝與科學管理,亦能用更少的人力,耕種更多的田地,同時使糧食畝產倍增。
值得一提的是,后世之人常想當然地認為,那些耕田一輩子的老農,定然精于農事,技藝高超,堪稱田間翹楚。
然而,事實卻恰恰相反。
在這世上,真正出類拔萃者永遠鳳毛麟角,即便是種田這等看似尋常之事,亦不例外。
將田地種好,絕非易事,其間蘊含的技術之深,遠超外人想象。
從選育良種到施肥調配,從精準用藥到水源調度,再到除草護苗,每一步皆需匠心獨運,絕非單憑不講章法的苦力勞作便可勝任。
若與工廠流水線上擰螺絲相比,耕田所需的技術含量,高出何止十倍!
那些耕耘一生的老農中,真正能將田地種好的,十中難覓其一。
更多人不過是年復一年地埋頭勞作,毫無章法與技巧可言,畝產始終低徊難升,徒耗光陰。
因此,篩選“專業農人”,勢在必行。
讓擅農事者耕田,讓不諳此道者轉投他業,方為正途。
此外,相較于普羅大眾,那些精通技術、深諳農道的“專業農人”,更易接納新穎的科學方法,擁抱革新之風。
科學種田的推廣,也會變得更為容易,少了許多阻力。
當然,這些皆是后話。
眼下的朱允熥,不過順勢布下一子,為未來鋪陳罷了。
政治的精髓,在于妥協與交易,而非一味蠻干。
身為帝王,他早已胸有成竹,方才故意龍顏微怒,劍眉一挑,擺出一副震懾之態,不過是向詹徽與王佐傳遞訊息:朕已經退讓一步,采納爾等之議,爾等亦當知進退,莫要再阻撓攤丁入畝之事。
反正這兩人對股市仍持有懷疑態度,但朱允熥卻深信必然成功。
待后面再推行累進稅制,阻力也會減輕很多。
果不其然,詹徽與王佐聞言,相互對望了一眼,彼此心領神會,隨即齊聲道:“陛下圣明,臣等對即刻施行攤丁入畝,別無異議。”
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