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若有特殊情形,可上奏朝廷,經嚴格考查后,另行裁斷。”
“其余一切限制,皆盡數廢除,不予拘束!”
此言一出,殿內霎時寂靜,針落可聞。
隨即,楊士奇、楊榮、姚廣孝、夏原吉四人齊齊上前一步,躬身拜道:“陛下圣明!”
“陛下……”王佐卻仍不甘心,欲再度進諫。
然而,就在這時,詹徽不動聲色地瞥了他一眼,目光中帶著一絲示意,隨即恭聲附和:“陛下圣明。”
王佐見狀,嘴唇微動,似有千言萬語梗在喉間,最終卻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,低頭道:“臣遵旨。”
他的語氣中夾雜著幾分不情愿,肩膀微微下沉,顯然內心掙扎未平,卻不得不屈從于大勢所趨。
朱允熥龍眸微瞇,瞬間洞悉了兩人心中的盤算。
新學新政之風席卷朝野已久,如今既要大刀闊斧推行變革,廢除賤籍之舉顯然早已在眾人意料之中,甚至算不得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。
相較于分割豪紳田產的雷霆手段,廢除賤籍不過是一紙戶籍名分的更動罷了,于朝堂諸公而言,實則影響不大。
畢竟,普天之下,大部分人本就是良民,賤籍之人本來就相對少很多。
此舉無非是將良民之數增添幾分而已。
王佐之所以在此事上激烈抗爭,一方面源于他那根深蒂固的守舊觀念,視尊卑之別為天經地義,不容撼動。
另一方面,則是暗藏心機,欲借此事為籌碼,在后續的博弈中謀取更多回旋余地。
他的算盤打得精明:我在廢籍之事上退讓一步,其他新政推行時,是否也該輪到你們做出讓步?
這才是王佐真正的如意算盤。
他的神情,全是故意做作。
然而,朱允熥對此卻毫不在意。
他胸有成竹,因為接下來的幾項新政,皆不觸及根本性的利益糾葛,無需與群臣針鋒相對。
思及此,朱允熥朗聲開口,語氣堅定而從容:“第五項新政,即興建師范大學,廣育師資,推廣大明官話。”
“同時,令各地當興辦公學,不僅為童子啟蒙,更要趁農閑之際,為成年百姓開設補習課程,教其操持官話,識讀《大明日報》,掌握基礎算術,徹底擺脫文盲之困。”
早在先前,太祖朱元璋便以鐵腕推行“義務教育”,命各地設立公學,甚至將學堂之光灑向偏遠鄉村。
此舉雖高瞻遠矚,卻引來朝臣一片非議,斥之為勞民傷財,收效甚微。
然而,老朱力排眾議,以無上威嚴壓下反對之聲,硬是將此事推行下去。
若依正常歷史脈絡,老朱駕崩之后,這些公學恐難逃被廢棄的命運。
朝廷諸公皆視其為無底之壑,耗銀無數卻難見回報,早已心生不滿。
可朱允熥的橫空出世,徹底扭轉了這一軌跡。
“昔日皇爺爺開設公學,這是大明盛世的根基。”
“今朕承其志,必將此道發揚光大,使天下子民,皆有書可讀,開啟民智!”
朱允熥首先高高舉起太祖的大旗,語氣中帶著一絲莊重與緬懷。
繼承先帝遺志,乃天經地義的孝道,亦是這個時代無可辯駁的“政治正統”。
誰敢在這上面公然唱反調,無異于自尋絕路。
隨即,他話鋒一轉,繼續道:“古人云,‘學成文武藝,賣與帝王家’,然朝廷所需之才,終究有限。”
“科舉取士,百中難出一俊,讀書人縱有滿腹經綸,若不得朝廷錄用,便難以立足世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