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允熥也有信心將其實施下去。
旋即,朱允熥繼續道:“除此之外,朕尚有數策待行。”
“其一,完善新軍募兵之制,使其更加嚴謹規范,彌補細微疏漏。”
“其二,發行戰爭債券,非僅為籌措軍資,更欲讓萬民從中獲利,凝聚民心,共襄對外拓疆之大業。”
“三,推行國民經濟五年規劃,統籌全國道路交通、農田水利之建設,增設制造工廠,尤重造船廠,以加強與海外的聯系”
新軍早已初具規模,如今不過是對制度加以精雕細琢,力求滴水不漏。
發行戰爭債券,表面籌資,實則暗藏深意。
讓更多百姓因戰事得利,從而為朝廷開疆拓土的雄圖增添助力。
至于經濟、道路、水利、工廠之興建,都早已起步,只是這些事,此前并無先例,都是朱允熥一個人在推動,朝廷各部各行其事。
如今只是統一協調起來。
詹徽、王佐等人聞言,眉頭微展,竟未再激烈反對。
畢竟,這些舉措多已付諸實踐,朝廷將其納入正軌,不過水到渠成之事。
即使偶有異見,也僅限于執行細節的斟酌,無傷大雅。
接著,朱允熥又提出一條至關重要的國策,那便是環境保護!
在農業時代,環境保護的內涵與后世截然不同。后世的環境保護,核心難題在于治理各種污染。
水質污染、空氣污染、固體廢棄污染、噪聲污染、光污染等等,種種污染層出不窮。
而在這個時代,環境保護的重點卻是資源的過度掠奪與濫用。
自漢唐至元明,華夏的自然生態環境始終在劇烈的惡化中掙扎。
其根源并不復雜,無非是人口的迅猛膨脹與自然環境的承載力之間的尖銳矛盾。
而這一矛盾最直觀的體現,便是樹木的無節制砍伐,致使廣袤的森林日漸消亡。
俗話說,“開門七件事,柴米油鹽醬醋茶”,其中“柴”高居首位。
在那個年代,建筑需耗費大量木材,而更普遍的用途則是取暖與烹飪。
試想,這是一個沒有天然氣、沒有電力、民間也罕用煤炭的時代,普通百姓要獲取足夠的柴火,談何容易?
自唐宋以降,全國各地的樹木便慘遭大規模砍伐,生態破壞愈演愈烈。
長安與開封,這兩座曾容納百萬人口的巍峨都城,其輝煌的背后,卻是周邊數十里內難覓一棵樹的荒涼景象。
凡是能點火燃燒的枝干,無不被饑寒交迫的百姓砍下,化作灶膛里的縷縷青煙。
后人眼中的郁郁蔥蔥的山巒,其實大多都是近代植樹造林的成果。
而在那個年代,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,樹木總是稀疏可憐。
砍伐,無休止的砍伐,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。
黃土高原,昔日曾是綠樹成蔭的沃土,卻因無度砍伐而淪為光禿禿的荒原,風沙肆虐,草木難存。
這種資源的匱乏不僅困擾著民間,連高高在上的皇室也無法幸免。
漢唐時期,宮廷建筑巍峨壯麗,氣勢磅礴。
然而到了宋明,宮殿的規模與氣派卻漸漸遜色于前朝。
并不是宋明的皇帝,不想建漢唐時那樣的宮殿。
而是因為那些挺拔參天的大樹早已被砍伐殆盡,再難尋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