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正所謂‘百無一用是書生’,此言何其悲哉!”
朱允熥語氣微轉:“今朕開創科學之道,開辟新局,如今各行各業,皆渴求識字明理之人。”
“據朕所知,民間私塾如今生徒激增,座無虛席。”
“朕興辦公學,非為科舉選才,而是要讓天下子民識文斷字,掌握謀生之技!”
“讓百姓能操持匠藝,投身工廠,即便無田無地,亦可憑一技之長養家糊口。”
“公學所需經費,朝廷當予部分補貼,亦可酌情收取微薄學費。”
“此舉利國利民,諸卿想必不會反對吧?”
如今的大明,正是昂首邁向工業化的前夜,人才之需如饑似渴,迫在眉睫。
從童子抓起來自循序培養,朱允熥還是覺得太慢了,難以匹配工業騰飛的急切節奏。
唯有在全國掀起一場浩大的掃盲之潮,方能解燃眉之急!
誠然,這場“掃盲”孕育的人才,除卻寥寥天資卓越者,大多數人難以掌握太過高深的文化知識。
但即便如此,他們只要能粗通文字、略懂算術,便足以勝任工廠中普通工匠之職。
這,已然足夠。
未來的子孫,文化水準自會步步攀升,薪火相傳,綿延不絕。
與老朱當年公學交由各地自行操辦不同,朱允熥決心另辟蹊徑。
將集中培訓師資,再遣往各地興學。
教材統一,教法一致。
如此一來,便可以大幅削減辦學所需要的經費。
僅統一印刷出版書籍一項,便可省下不菲開支。
還可以借機普及科學文化知識,而不是像原來的私塾一樣,只教四書五經。
另外,也趁機推廣大明官話。
一舉多得。
詹徽微微俯身,語氣恭謹卻不失沉穩:“陛下此舉,功在千秋,澤被萬民,臣深感佩服,毫無異議。”
“只是臣斗膽進言,朝廷財力有限,推行之時,還需量入為出,謹慎為之。”
王佐緊隨其后,拱手附和:“臣贊同詹大人之言。”
楊士奇、楊榮等人自然更不會反對。
對于朱允熥的這一新政,六名政務大臣竟無一人唱反調,僅提醒須注意控制在朝廷財力可承受的范圍內。
這番反應,早在朱允熥預料之中。
華夏千年以降,教化萬民乃朝廷天職。
啟迪民智、傳授圣賢之道,向來是治國之本。
朝廷推行教育,誰敢明面上反對呢?
若真要唱反調,也只能從“財力不足”這一托詞入手,別無他法。
當然,這一條到具體實行的時候,仍會是很大的障礙。
老朱之前建立起來的“義務教育”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不過,如今大明朝廷的財政非比從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