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如何,這場新政中最棘手的環節,推行得順風順水,超乎想象。
許多地方的地主鄉紳,早先還在私下里放出狠話,聲稱要拼死抵制,絕不讓朝廷的新政落地生根。
可直到了交出地契換取股票的時刻到來,他們卻比誰都踴躍,一個個爭先恐后,生怕落于人后。
在他們眼中,新政非但未曾傷及自身的根本利益,反而展示出了陛下的仁厚寬容。
用股票作為補償,給了他們一條通往財富新途的坦蕩大道。
不少人暗自慶幸,甚至竊竊私語:陛下果然宅心仁厚,待我等不薄。
與之相對,那些家徒四壁的窮苦百姓,雖眼熱地看著鄉紳豪商在股市中賺得金銀滿缽,心中不免泛起羨慕的漣漪,但對新政本身,他們還是十分滿意的。
畢竟,鄉紳賺錢是鄉紳自己的造化,與他們無干。
這些鄉紳世代坐擁財富,今日的榮華不過是舊日的光景延續罷了。
真正讓窮人動容的,是這場新政帶給他們的切實福祉。
尤其是那些曾身陷賤籍之人。
如今廢籍的圣旨如春雷炸響,他們的命運驟然扭轉,自是欣喜若狂。
鞭炮聲此起彼伏,鑼鼓喧天響徹云霄,家家戶戶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。
要知道,在此之前,賤籍之身想要洗去屈辱的印記,難如登天。
廢除賤籍,對他們而言,是埋藏心底最深處的夙愿,也是連夢中都不敢輕易觸及的奢望。
賤籍的枷鎖不僅僅鎖住他們現在的家人,更如詛咒般纏繞著所有的子孫后代,世世代代不得翻身。
誰又甘心讓自己的血脈傳承,永遠背負這卑賤的烙印,抬不起頭來做人呢?
若能用自己的生命交換家人與后代的“賤籍身份”,他們也不會有片刻遲疑,眼皮都不會眨上一眨!
可這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。
賤籍一定,便是鐵律,牢不可破,哪有掙脫的可能?
誰能料到,皇帝陛下竟會在一朝之間,揮筆降旨,將這桎梏徹底砸碎!
對他們而言,這無異于墜入一場人間至美的夢境,醒來猶覺不敢置信。
那一刻,他們別無所求。
至少在眼下這短暫的歡欣時光里,他們的心愿已然圓滿。
新政如甘霖降地,潤澤了他們干涸已久的人生,點燃了他們對未來的希冀之光。
因此,這群曾被世人踩在腳底的賤籍之人,如今成了新政最堅定的擁護者。
對于既非鄉紳豪富,亦非賤籍出身,占據大明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良民而言,新政的推行同樣贏得了他們的廣泛認可。
誠然,鄉紳在股市中一夜暴富的傳奇讓他們眼熱得發燙,賤籍之人驟然“翻身解放”的景象也難免令他們心生幾分不平。
畢竟,這意味著日后那群曾被他們踩在腳下的“更底層”不復存在。
他們再也無法通過對比更卑微者來尋求內心的慰藉與平衡。
然而,這些情緒頂多不過是些許嘀咕與不滿。
在心頭泛起一陣陣漣漪罷了。
新政并未傷害他們的切身利益,反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。
這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所在。
譬如“攤丁入畝”與“廢除徭役”這兩項新政,便如春風拂面,直接惠及了這些人。
從此往后,他們需繳納的稅賦大幅減輕。
那些無田可耕的貧戶更是徹底免除了賦稅,一文錢也無需再掏。
徭役的重擔一朝卸下,更是讓無數農家喜笑顏開,奔走相告。
在實際推行這些政策時,朱允熥并未止步于此。
他還順勢推出了減稅的舉措,且減免的幅度頗為可觀,令人振奮。
這其中,一方面是因為徭役若折算成銀兩征收,其數額原本就高得驚人,若不減免,真要硬性收取,許多百姓根本無力承擔。
過去,他們尚能以勞力服役抵償,如今卻只能掏出真金白銀,若不酌情寬減,反而會加重民間疾苦,與新政初衷背道而馳。
稅賦少了,徭役免了,日子輕快了,老百姓對朝廷的感激之情便如春草般滋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