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偶爾也會在田間地頭、茶肆酒肆中,對那些富人的好運發幾句酸澀的牢騷,或對賤籍翻身略感不慣,可這些細碎的抱怨,終究敵不過新政賦予他們的踏實與希望。
在他們眼中,陛下的仁政如同一場及時雨,潤澤了他們粗糲的生活,也為這萬千良民點亮了一盞微弱卻溫暖的燈火。
另一方面,朱允熥此舉也有自己的深謀遠慮。
他有意壓低農業稅負,是為了鼓勵農耕,確保國本穩固,糧食豐足,讓糧價始終維持在低位,讓天下百姓的飯碗端得更穩。
在這個時代,黎民百姓才勉強能填飽肚子,艱難度日。
他們衡量生活好壞的標準,不像后世那般追逐車子房子,名牌衣服包包,手機手表。
用一年工資能購買幾平方米房子來評判收入的高低。
對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百姓而言,他們心中的收入高低與否,全系于一件樸實無華的事。
即在外辛勤勞作一天,換回的銀錢能買幾斤粗糧果腹。
標準簡單得而粗暴,卻真實得令人動容。
因為就在幾年前,絕大多數地主家雇傭長工,還是用一年多少擔谷子來充當報酬的。
現在雖然都轉成了直接給錢,但老百姓的潛意識里面,還是很自然而然的用這些錢能買來多少糧來衡量收入高低。
正因如此,新政實施后,在股市造富神化,資本化大投資的帶動下,對雇工的需求井噴,干苦力活的百姓,收入再次上漲。
這帶來的這些切實利好,遠比鄉紳的暴富與賤籍的解放更能打動他們的心。
自朱允熥秉政,到他登基稱帝,直至今日,老百姓的收入,始終在穩步攀升。
相較于幾年前,如今大明百姓辛勤勞作一天所能換得的糧食,竟幾乎是昔日的三倍!
這并非一個冰冷的數字,而是足以震撼人心的巨變,背后承載著萬千黎民生活的真實轉折。
正是因為這翻天覆地的變化,老百姓由衷地感到日子越過越有盼頭,生活的水準節節高升。
在他們樸實而真摯的心中,朱允熥已然被奉為千古第一的圣君。
試問,還有比他更賢明的帝王嗎?
還有誰能如此深切地讓百姓感受到生的希望與尊嚴呢?
朱允熥自己對此心知肚明,洞悉民心所向。
因此,對于其他物價的起伏,他大可不必過于掛懷。
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,金融的版圖日益擴張,流通中的貨幣如洪水般激增,通貨膨脹自然難以避免。
可他卻鐵腕鎖定了糧食的價格,決不讓這民生命脈有絲毫動搖。
他要讓每一個汗流浹背的農夫,每一個面朝黃土的婦人,都能真切地感受到。
今日一天的辛勞,換來的米糧,比昨日更多。
明天的生活,比今日更亮堂。
這種踏實的幸福感,如同春風化雨,浸潤著大明萬千子民的心田。
要穩住糧價,朱允熥自有一套雷霆手段與長遠籌謀。
首先是不惜花費巨資從海外購入糧食,哪怕明知是虧本的,由朝廷掏錢來補貼,也要讓糧倉充盈,確保民間無饑饉之憂。
同時,下令大興農田水利,修筑水庫,筑起堤壩,一步步讓荒蕪之地變為沃野,讓田地不再受制于天時,旱澇皆能保收。
另一方面,推動農藥與化肥的研發,運用科學選育之法,培育出更為優良的種子,并將各種先進的種植技藝傳授給百姓,提高單位面積的畝產。
此外,還從海外引入高產作物,拓寬了農耕的疆域。
此外,朱允熥還命人遍布各地興建糧倉,囤積余糧以備不時之需,調控市場,平抑糧價。
……
凡此種種,措施繁多,環環相扣。
故而,盡管其他東西的物價都在漲,老百姓的收入也猛漲,糧價卻始終不動,安如泰山。
降低田賦,自然也是這宏大棋局中的一著妙手。
隨著科技日新月異,經濟蒸蒸日上,其他領域的稅源如泉涌般增長,不僅足以彌補田賦減免帶來的缺口,甚至還有余力讓國庫更為充實。
這給了朱允熥降低農業稅的底氣與豪情。
況且,新推行的等級納稅之制,已然將田地分為三六九等,田少者稅輕,減免順理成章。
而田多之家,雖理論上每畝稅負更重,可那些鄉紳豪族早已將田地換成股票,手中再無寸土,稅負自然無從談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