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些職位對體魄要求甚嚴,需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,有些甚至還要會一些拳腳功夫。
有些職位對于文化水平的要求比較高。
也有些職位,沒有這些門檻。
然而,有一項基本條件不可或缺。
應試者必須識字,能流暢《大明日報》上的文章,同時還需熟練掌握通行的官話。
這兩項標準并不算高,即便有人此前目不識丁,或不通官話,只要肯下苦功,通過一段時日的培訓,便足以勝任。
更何況,新政推行之際,朝廷還配套推出了“掃盲”舉措,為此提供了便利。
在這些隨行差役中,也不乏官員們心心念念的“師爺”。
只不過,朱允熥將這一稱呼改為更為雅致的“秘書”。
官員肩負的事務繁重如山,有些瑣碎卻不可或缺的工作,唯有倚靠秘書分擔。
若無此助力,官員們恐怕難以騰出手來專心處理政務。
朱允熥對此深有體察,也頗為認同。
隨行差役選定之后,便隨同官員一同赴任。
然而,若官員日后調往他處,這些差役并不會隨行遷徙,而是留在原地,繼續履行職責。
待新官再度赴任此地時,便不再配備額外的隨行差役。
這正是朱允熥推行衙役正規化邁出的第一步。
通過從外地調配差役,打破地方固有的勢力均衡,新上任的官員便可借此調和各方力量,不必再憂心權力被架空的風險。
對于差役的選拔,朱允熥令吏部切實負責,同時也讓都察院加強監督。
原則上要和科舉選官一樣的嚴格。
因為衙役不僅是官員的左膀右臂,更是朝廷法度在地方的延伸。
衙役選好了,官好了,地方上才能真正的安穩。
那些通過考試入選的差役,無論出身寒微還是曾為舊役,皆因這份差事而挺直了腰桿,也為日后的吏治革新埋下了伏筆。
其他新政舉措,諸如修筑道路、興建水庫、加固河堤、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、振興教育等等,皆不損及任何一方的利益,自然無人站出來反對。
總體而言,新政推行之前,許多人心中惴惴不安,生怕自己的好處被削減。
然而,當新政真正落地生根后,竟出乎意料地讓各方都感到心滿意足。
究其根源,在于朱允熥的新政改革,與歷史上任何一次變革都截然不同。
過往的變法,無論是商鞅的鐵腕革新、王安石的濟世新法,還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,乃至雍正的攤丁入畝、士紳一體當差納糧,無一例外,歸根結底都是利益的重新洗牌。
不管這些改革披上多么冠冕堂皇的外衣,其本質始終未變。
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量有限,若不分給百姓,便落入官紳之手;若百姓多得一分,官紳便少拿一毫。
因此,每逢改革,總有人要付出代價,利益受損的那一方,必然群起反對。
誰會心甘情愿將自己的血肉割舍,拱手讓人?
若非如此,又何須大動干戈,推行變法?
更何況,歷史上這些改革的起因,多半源于朝廷財政難以為繼,入不敷出。
國庫空虛,國家欲強盛,便需從民間搜刮更多錢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