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臉不認人?
那是癡人說夢,幾乎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,去挑戰這無形的枷鎖。
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妻子兒女、宗親好友……
這些關系如同一張密不透風的網,牢牢罩住每一位官員。
那些胸懷報國壯志、一心想做清官的正直之士,往往最是無奈。
他們明明看出某些投奔而來,要到自己手底下謀求差事的人,眼中閃爍著“大撈一筆”的貪婪光芒,卻偏偏無從拒絕。
比如說,父親板著臉走來,低聲說:“你堂兄的兒子想在你手下謀個差事,你好生安排一下!”
拒絕?
談何容易!
若不點頭,便是不孝的罪名砸下頭來。
而不孝之人,又怎配身居廟堂,擔朝廷重任?
這難題如鐵鎖橫胸,令人無處遁逃,進退維谷。
即便是那些心存私念、尚未上任便盤算如何中飽私囊的貪官,也并不樂見這樣的局面。
他們同樣不愿被這些蠅營狗茍之輩“綁架”,束縛手腳。
畢竟,貪墨之道并非毫無章法,而是需要精妙的政治嗅覺與手腕。
何處可伸手,何處當收斂;何時可謀利,何時須蟄伏,這其中的分寸拿捏,可是一門高深學問。
做貪官,是需要本事的。
要不然,胡亂來的話,今天貪,明天就進牢里去了。
可那些靠裙帶關系硬擠進來的差役,卻往往粗鄙不堪,滿腦子只想著橫沖直撞地撈錢,哪懂得半點官場玄機?
這些莽夫不僅壞了他們的“好事”,還常令他們頭痛欲裂,暗自叫苦。
很多時候,他們再三打招呼,這些人也往往是隨口答應,心底里卻絲毫也不以為然。
為了自己多撈一點錢,也不按他們的吩咐行事。
“坑”人的可不在少數。
如今,新政一聲令下,隨行差役悉數由朝廷指派,且嚴禁官員私自帶人上任。
這一紙詔書,如同天降甘霖,為他們解開了長久以來的心結。
從此,他們終于可以挺直腰板,理直氣壯地回絕那些纏人的請托,再不必為推辭人情而寢食難安。
清官得以保全清譽,貪官也能甩開累贅,按自己的路數行事。
無論忠奸,這群官員無不為此松了一口氣。
新政如同一柄利刃,斬斷了那些盤根錯節的世俗羈絆,讓他們得以輕裝上陣,各自在仕途上揮灑自如。
這份解脫之感,怎能不令他們對陛下的英明決斷感激涕零?
按照朱允熥的旨意,這些隨行差役的選拔工作交由吏部負責,并采用公開考試的方式進行。
原則上,凡是大明的子民,哪怕是以前的賤籍,只要通過資質審核,過往沒有犯下奸邪罪行,皆可報名應試。
曾經的衙役,若平日表現卓越,則享有優先錄用的特權。
具體的要求因崗位而異,各有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