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即便是如此風馳電掣的驛傳,與蒸汽機船相比,仍如龜兔賽跑,望塵莫及。
眼下,蒸汽船時速可達五六十里,從廣州至金陵,不過兩日多些時光,便能跨越三千里江山,抵達目的地。
更妙的是,它不似風帆船那般受制于風向變化,航行平穩如砥,風雨無阻。
且不說其帶來的商貿繁榮,單論軍務要事——傳遞機密情報,運送精銳部隊迅疾布防,其意義便足以震懾人心,改寫格局。
站在碼頭,朱允熥凝望那艘煙囪高聳的巨艦,心中激蕩。
盡管他早已知曉,并數次登船,仍是如此。
畢竟,這真的代表著一個全新時代。
碼頭上一片繁忙景象,煤炭堆積如烏黑的山巒,鐵礦石散發出沉甸甸的金屬光澤,而糧食則如川流不息的河水,正源源不斷地被送入糧倉。
今日,皇帝朱允熥親臨視察,碼頭上的官員們個個緊張無比,幾家公司的負責人亦步亦趨地陪同在側,無不屏息凝神,力求在陛下面前展現自己的最佳風貌。
“大明鋼鐵集團正全力以赴提升冶煉技術,力求將鋼鐵產量推向新的高峰。”
說話之人是大明鋼鐵集團的負責人賈萬銀,他的聲音洪亮而堅定,滿是掩不住的自豪。
“今年我們新增了六十余座鋼爐,新爐煉出的鋼鐵不僅品質遠超從前,堅韌耐用,且產量大增,預計全年產量將達到去年的三倍有余。”
“集團下屬所有鋼鐵廠齊心協力,總產量有望突破四千萬斤!”
大明的國屬公司的負責人皆由大明資產部和吏部精心遴選而出。
這些管理者往往是商賈中的翹楚,或治理上的能手,與朝廷中循規蹈矩的普通官員判若云泥。
賈萬銀便是其中佼佼者。
他原是一名潛心鉆研鋼鐵冶煉的技術專家,憑借過硬的專業造詣和八面玲瓏的交際手腕,被朝廷相中,擢升為大明鋼鐵集團的掌舵人。
此刻,他向朱允熥匯報時,早已褪去初見天子時的局促不安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狂熱的興奮。
他揮舞著手臂,言語間激情四溢,甚至偶爾有唾沫星子迸出,襯得他那張被爐火熏得微黑的臉龐愈發生動。
鋼鐵廠的崛起之勢令人嘆為觀止,幾乎可以用“一日千里”來形容。
廠房規模如雨后春筍般擴展,煉出的鋼鐵品質日益精良。
不僅如此,他們還根據用途不同,靈活冶煉出生鐵、熟鐵與精鋼,滿足各行各業的需要。
每每想到這些成就,賈萬銀心中便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激動,仿佛血液里都流淌著滾燙的鐵水。
然而,朱允熥聽完這番慷慨激昂的匯報,卻未見一絲動容。
他靜靜地站在那里,目光深邃如淵,似在心中默默盤算著什么。
片刻后,朱允熥眉峰微微一揚,語氣平淡卻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:“就只有這么點嗎?”
如今的大明,人口約摸有六七千萬左右,四千萬斤的年產量聽似驚人,可細算下來,人均不過半斤有余,連一斤都不到。
這點鋼鐵,在朱允熥眼中,顯然遠遠不足以支撐他心中的宏圖大業。
當然,除了大明鋼鐵集團,民間還有不少私營煉鐵作坊,地方官府也掌管著一些小型爐廠。
自從《科學》期刊問世以來,新穎的煉鐵技術如春風化雨,悄然滲透到這些地方。
雖說與大明鋼鐵集團的規模與精湛技藝相比仍有天壤之別,但相較于舊日的光景,這些作坊的進步亦是可圈可點。
產量穩步攀升,零星散布的爐火加起來,粗略估算也能貢獻個幾百萬斤的鋼鐵。
朱允熥的話音一落,周圍的空氣仿佛凝滯了一瞬。
陪同的官員與負責人個個面面相覷,不敢輕易接話。
賈萬銀的笑容僵在臉上。
他原本滿心期待,以為陛下會贊賞他的努力,畢竟如此顯著的產量增長,在他看來已是了不起的成就。
然而,朱允熥的反應卻如一盆冷水潑下,澆滅了他心中的那團熾熱火焰。
他不禁感到一陣委屈涌上心頭。
四千萬斤的鋼鐵產量,真的算少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