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和率領船隊凱旋歸來的消息如驚雷炸響,席卷金陵城,瞬間點燃了百姓心中的熾熱情焰。
數年來,大明的出海熱潮如烈焰燎原,愈演愈烈。
前往倭國、遠赴南洋,早已不再是新鮮事;往來臺灣,更是如同走親訪友般尋常。
然而,那更為遙遠的大洋深處,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,令人心生向往卻又望而卻步。
如今,鄭和的歸來如同一道耀眼的曙光,刺破了這份未知的迷霧,掀起了街頭巷尾的熱烈議論。
人們三五成群,圍聚在茶肆酒肆,眉飛色舞地揣測:這是否意味著通往那廣袤新大陸的航線,已然徹底貫通?
金陵城宛如一鍋沸騰的熱湯,喧囂、振奮與憧憬交織成一曲激昂的樂章,充斥在每一寸空氣中,久久不散。
相較之下,蒸汽機公司新建廠房、專門打造大型蒸汽機車,以及朝廷宣布興建全國首條鐵路的計劃,卻未能在民間激起太多波瀾。
這幾年,大明的新奇事層出不窮,令人目不暇接。
從水泥鋪就的寬闊大道到蒸汽驅動的機械奇觀,百姓早已見慣了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,心態從最初的驚嘆轉為習以為常。
在他們眼中,鐵路不過是一種特殊的道路,與水泥路并無太大差別,遠不及海外探險的傳奇故事那般引人入勝。
然而,朝堂之上,情況卻截然不同。
文武百官被鐵路興建所需的天文數字震懾得瞠目結舌。
據估算,這筆巨資足以修建數十條水泥大道。
若非朱允熥以帝王之威強令推行,怕是滿朝上下無人敢于附議。
畢竟,用如此龐大的開支來修一條路,在許多老臣看來,太過瘋狂了。
他們私下議論,憂心忡忡,唯恐這雄心勃勃的計劃若有閃失,將拖累國庫,動搖根基。
大明首條鐵路的路線,早已由朱允熥親自圈定,規劃周詳:自金陵啟程,途經鎮江、常州、無錫、蘇州,直抵申城。
隨后南下,經嘉興至杭州,再折向湖州,繼而前往宣州,穿越太平府境內的撫湖與馬鞍山,最終返回金陵。
這條線路宛如一條巨龍,蜿蜒盤旋,勾勒出一個覆蓋長三角的恢宏環形圈域。
它不僅將經濟最為繁榮的城邑盡數囊括,還巧妙納入了數座礦藏豐富的重鎮,為日后利用鐵路運輸礦產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毫無疑問,這條鐵路一旦落成,勢必如血脈貫通,為大明的經濟騰飛注入無窮活力,其影響之深遠,難以估量。
皇宮,勤政殿內。
一場御前會議正在進行。
殿中燭火搖曳,映照著群臣肅立的身影,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凝重的氣息。
新政推行以來,整體勢頭雖如江河順流,進展順暢,但并非毫無波折。
畢竟,只要有人在,便免不了利益的糾葛與爭斗。
有些人即便已將利益的大半收入囊中,仍貪心不足,恨不能將所有好處盡數獨吞,絲毫不愿他人分毫。
這種赤裸裸的欲望,根植于人性深處,難以根除。
人心復雜,遠非棋盤上的棋子,可以按既定的軌跡運行。
即便是一項對上下皆有益的政策,也可能因私心作祟而受阻,難以落地。
因此,在新政推行的過程中,因暗中抵觸、陽奉陰違而被朱允熥果斷免職,甚至治罪的官員,并非個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