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若議事時間過長,則賜座以示恩寵,讓臣子們能稍得喘息,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國策的制定中。
這不僅是對臣下的體恤,更是為了讓他們能集中精神在如何治國上。
“朕知諸位臣工皆忠心為國,夙夜在公。”
朱允熥目光中多了一抹溫情:“大明如今蒸蒸日上,工業勃興,民生日新,國事愈發繁復。”
“昔日農耕之世,循規蹈矩或可安穩度日,而今工業興起,經貿繁榮,卻需諸位臣工集思廣益,殫精竭慮,方能應對這千頭萬緒的局勢。”
“朕不愿見諸位臣工因身體疲憊而心有旁騖,賜座之舉,既是體恤,亦是期望,望諸位臣工以更飽滿的精神,為大明江山謀萬世之基。”
這番話如同春風拂面,群臣聽罷,無不動容。
“謝陛下隆恩!”群臣齊聲拜倒,磕頭謝恩。
朱允熥微微抬手,示意眾人起身。
群臣一個個小心翼翼地起身,落座于矮凳之上。
“今日朝會,需議之事有二。”
楊士奇站起來,宣布了會議的事項。
“其一,高麗使團來我大明,締結和約之事;其二,鄭和船隊遠航歸朝事宜。”
朱允熥端坐龍椅,面容沉靜。
自登基以來,他便立下鐵律:朝會只議既定之事,無關話題一律不得提及。
若有臣子需稟奏其他事務,可單獨求見或遞呈奏疏,絕不可在朝堂上擅自發聲,違者以擾亂朝綱論處。
朱允熥很清楚,歷史上不乏心懷叵測者,借朝會人多勢眾之機,拋出突兀議題,煽動輿論,暗中掣肘皇權。
朝堂之上,群臣云集,若有人暗中患謀,再突然蓄意發難,皇帝也可能迫于情勢而不得不妥協。
私下面圣,則是君臣一對一的交鋒,帝王更易掌控局面。
朱允熥豈會容許這等隱患滋生?
索性一紙禁令,斬斷亂象根源。
表面上看,他有時候很懶惰,對臣子頗為寬厚,不似太祖朱元璋那般事必躬親,亦無動輒雷霆震怒的威壓。
然而,朝臣們心知肚明,這位年輕帝王看似溫和,實則將朝堂權力都控制得死死的,其集權程度遠超當年的老朱。
政務處說是分散化的“丞相”,政務大臣也被官員們私下稱為“宰輔”,但實際上,那也是朱允熥不理事時才有權。
一旦皇帝過問,政務大臣便只能跪受筆錄。
“高麗使團來京已近一年,臣等奉旨與其反復磋商,但始終未能與其達成共識。”
新任禮部尚書沈墨樞起身,躬身一禮:“臣等無能,請陛下責罰。”
朱允熥淡淡瞥了他一眼,問道:“朕讓你們先擬定好條約,都擬定好了吧?”
沈墨樞微微一怔。
條約禮部當然早就定好了。
但高麗一直不同意,沒用啊。
其實他是想改一改的,談判嘛,就是雙方互相討價還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