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是仰仗這些“忠誠盟友”的支持,大明的計劃才得以一步步付諸實施。
在妥善處理完高麗事務后,接著便開始討論起另一件事,即鄭和率領船隊歸朝之事。
經過朝堂上群臣的熱烈商議,所有人都一致認為,應為鄭和的歸來舉辦一場盛況空前的歡迎典禮,以彰顯大明的國威與對遠航事業的重視。
如今的大臣們,許多人手中都握有不少公司的股份。
而這些公司的繁榮,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海外貿易的拓展。
鄭和此番歸來,不僅意味著新航線的開辟,更預示著商業利益的進一步增長,這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喜訊。
朝臣們樂于借此機會大肆宣揚,助推股票價格水漲船高。
當然,這份私心只能深藏心底,絕不可公之于眾。
他們在朝堂上慷慨陳詞,宣稱鄭和為國立下汗馬功勞,朝廷應以此為契機,激勵更多人投身出海事業,弘揚大明的開拓精神。
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,成了舉辦盛典的堂皇借口。
朱允熥對這一切都心中有數,但他并不點破。
畢竟,從一開始,他便是以利益為餌,誘導大明各階層支持海外開拓,擁護工業化與資本化的浪潮。
如今,朝臣們的反應恰好印證了他的遠見。
朱允熥心中暗自滿意,也樂于順勢而為,推動這場盛典如期舉行。
朝會散后,群臣陸續退出大殿,朱允熥卻示意楊榮、楊士奇與姚廣孝三人留下。
他吩咐左右太監盡數退下,殿中霎時只剩四人,空氣中彌漫著一絲凝重。
“皇爺爺久居內宮,深宮寂寥,難免心生倦怠,近來他老人家頗有出宮之意,意欲出來走走。”
朱允熥語氣平穩,向三人緩緩道出此事。
這些日子,他反復思量如何妥善安排,卻始終覺得各種方案皆有缺憾,難以盡善盡美。
無奈之下,他只得將這三位心腹重臣留下來商議,盼他們能獻計獻策,解此難題。
反正這件事,他們三人都是知情人。
聞言,三人皆露出驚愕之色,面面相覷,殿內一時陷入沉寂。
“天無二日,國無二主,太祖皇帝如今重現,恐非明智之舉。”
半晌,楊士奇率先打破沉默,語氣謹慎而鄭重:“太祖皇帝若有什么需要,盡可告知,陛下定當傾力滿足。”
“然太祖皇帝‘駕崩’之訊早已布告天下,喪禮都早就辦完了,如今若突然宣布復生,怕是難以向天下臣民交代。”
“即便能以托詞暫時掩飾,瞞過尋常百姓,日后史筆如鐵,又將如何記述此事?此事關乎國體,望陛下三思。”
楊榮與姚廣孝雖未開口,但眉宇間流露出來的凝重與頷首之態,足以顯示他們心中所想,皆與楊士奇所言,不謀而合。
在他們看來,太祖皇帝最好永居內宮,悄然度過余年,直至某日無聲無息地離世。
至于那位威名赫赫的大明開國皇帝,早已在天下人眼中、在史冊記載中,隨“駕崩”而定格。
死而復生,是絕無可能之事。
楊士奇開口便以“太祖皇帝”相稱,其意不言自明。
朱允熥目光緩緩掃過三人,眸內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。
他沉聲道:“皇爺爺年事已高,長居深宮,雖有太醫精心侍奉,然心緒郁結,久而久之,恐傷及龍體。朕心甚憂。”
他稍稍抬高聲調,語氣中多了幾分堅定:“推行新政,朕夙夜匪懈,爭分搶秒,不僅為鞏固大明江山,為了天下百姓蒼生,亦是為讓皇爺爺安心,讓事實來證明,新政絕非禍亂根源,更不會動搖社稷根基。”
“朕望他老人家不必再藏匿深宮,能重見天日,暢享天年。”
“爾等無需多言旁枝末節。”他擺了擺手,聲音果斷:“今日將你們留下,是要商議如何該讓皇爺爺走出內宮,重現于世間。”
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