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允熥嘴角微揚,露出溫和而贊許的笑意,聲音清朗而溫潤:“鄭卿遠涉重洋,歷經艱險,歸來不易,功績卓著,朕心甚慰。”
“卿之功勛,朕已銘記,必當厚加封賞。”
他語氣微轉,帶著一絲期許:“鄭卿此行見聞,定是波瀾壯闊,待卿休整完畢,務必詳述一番,命史官一一錄之,傳為佳話,啟迪后人。”
他們這一路見聞,可不僅僅是“好聽的故事”,同樣也是出海的“資料”。
從這些見聞里面,便能夠對海外諸國有大致的了解,也可以為后面的航海者開路。
鄭和心頭一暖,叩首謝恩:“陛下隆恩,臣不勝惶恐,感激涕零,臣謹遵圣諭!”
他行禮完畢后,隨即令人呈上一排八只沉甸甸的漆木箱。
“陛下,此乃臣等一路搜集整理之航海志,涵蓋水文地理、各國風土人情與國情概況,皆是臣與將士歷盡艱險,嘔心瀝血而成,望為大明未來遠航之基石。”
朱允熥頷首示意,太監迅速上前,將箱子抬至御前。他親自打開其中一箱,隨手翻閱一本,目光流連于密密麻麻的字跡與精致的輿圖,臉上露出滿意之色。
“好!有了這些詳盡典籍,大明水師從此可縱橫四海,任意馳騁!鄭卿,你立下不世之功!”
鄭和忙俯身謙遜道:“陛下謬贊,臣不過是盡忠職守,不敢居功。”
稍作停頓,他又繼續稟道:“除典籍外,臣等還自各國帶回不少珍奇特產與異邦書籍,裝滿了歸船,如今皆已妥善移交,存入國庫。”
“此外,遵陛下特旨,臣自新大陸攜回甘薯、土豆與玉米,皆有兩船之多,今特選其中精品各一箱,謹獻御前,請陛下御覽。”
言罷,又令人抬來三只雕花木箱,依次掀開箱蓋。
朱允熥眼中閃過一抹難以抑制的喜悅。
他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,疾步上前,箱內之物赫然映入眼簾。
果不其然,正是甘薯、土豆與玉米,色澤鮮亮,形態飽滿,仿佛承載著無盡的希望。
他轉過身,臉上綻放出明朗的笑容,難掩興奮地對身旁的老朱說道:“皇爺爺,這便是孫兒曾向您提及的天地奇珍!它們看似平凡,卻是大明福澤綿長的根基。”
朱允熥指著箱中的作物,興奮道:“甘薯與土豆,畝產可達數千斤之巨!”
“更妙的是,它們不擇土壤,縱是貧瘠荒地,亦能蓬勃生長。”
“有了這兩樣寶物,我大明從此可永遠擺脫饑荒的陰影,百姓安居樂業,國祚永固!”
他稍頓片刻,望向另一箱中的玉米上,繼續道:“至于玉米,雖產量稍遜,但其用途廣泛,可為糧食,亦可作牲畜飼料,實乃不可或缺的良種。”
老朱濃眉微挑,眸內透出一絲審視。
他出身寒微,深諳稼穡之艱辛,而非自小養尊處優、不問民間疾苦的帝王。
即便朱允熥此前已多次提及這些作物的神異,他心中仍存疑慮,問道:“一畝地真能產數千斤?”
“此事聽來未免太玄了。”
“莊稼之事,自古有定數,如此高產,怎能讓人置信?”
朱允熥早料到老朱會有此問,嘴角輕揚,露出從容的笑意,答道:“皇爺爺,這些作物并非中原傳統的五谷,其生長習性與產量自然不同。”
“這些奇珍在新大陸的蠻夷手中,遠未發揮其真正潛力。”
“他們囿于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法,未能精研種植之道。”
“而我華夏子民,勤勉智慧,擅于改良作物。”
“科學院下屬的農業研究院,更是專精此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