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要讓他們加以選種,精心培育,甘薯和土豆畝產數千斤,絕非虛言!”
那些新大陸的土著,生活于資源豐饒之地,狩獵與粗放農耕足以果腹,無需如中原百姓般殫精竭慮地鉆研農事。
然而,這份“富足”卻成了他們的桎梏,囿于資源詛咒,文明停滯不前。
甘薯與土豆在彼處未得精心培育,品種粗劣,產量有限。
而今,這些作物漂洋過海,落根于華夏沃土,即將迎來新生。
朱允熥深信,以大明現在的農業技術水平,定能將這些作物改良至極致。
畝產幾千斤肯定不是問題。
不過,朱允熥也很清楚,它們是上天恩賜的瑰寶,亦是魔鬼的詛咒。
甘薯與土豆的高產,使華夏沃土得以養育數倍于昔日的人口。
田野間作物豐茂,乍看一片盛景。
然而,這繁榮背后卻暗藏嚴重的危機。
驟增的人口如潮水般吞噬著山川林木、礦藏水源。
掠奪的腳步遠超這片土地的承受極限。
在真實的歷史上,甘薯和土豆引入華夏,也同時伴隨著人口的激增,而且是極低質量的人口增長。
老百姓的日子非但未見改善,反而日漸困頓。
過得一天不如一天,每況愈下。
除了極少數權勢顯赫的貴胄,大多數人掙扎于貧困的泥沼,艱難度日。
若非工業革命的火種點燃,若非現代文明的曙光降臨,這場由甘薯與土豆引發的洶涌人口浪潮,或將釀成滅頂之災。
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,森林退化、河湖干涸,說不定得重演復活節島的悲劇。
資源耗盡,文明凋零。
盡管由于科學技術進步,工業革命的發生,而最終避免了這一幕。
但人口和資源,始終在后世很長一段時間內,困擾著華夏大地。
花了很多年的時候,才慢慢解決。
不過,現在的情況不一樣。
如今大明的人口其實并不多。
人口和資源的矛盾還沒有那么尖銳。
當然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一切會改變。
但朱允熥早就做了布置,開始了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。
植樹造林,涵養水源,使山川重披綠裝,江河再煥生機。
更別說,他手中還握著“科學”這張王牌。
蒸汽機早已問世,蒸汽機船和蒸汽機船都造出來了,工業革命已然在事實上啟動,并在他的布置下,以越來越快速度推進。
老朱凝視著他,聽他言辭鏗鏘,條理分明地闡述,心中的疑慮也云霧消散,眉頭舒展了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