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和原是戰俘,并遭受宮刑,淪為太監。
初入燕王朱棣府邸時,僅是一名卑微的仆役。
他身形魁梧,膂力過人,兼具勇武之姿,這才被朱棣留在身邊,充作近侍,供其驅使。
然而,直到朱允熥將其從朱棣府中要來,鄭和依舊不過是個默默無聞的奴仆,身份低微,毫不起眼。
朱允熥卻并未因他的出身而輕視,反而慧眼識珠,對他悉心栽培,循循善誘,委以重任,宛如伯樂之于千里馬。
在率領船隊遠航海外之前,鄭和的經歷并不顯赫。
他曾在軍事學院接受過系統訓練,又隨朱允熥出使倭國,憑借忠誠與勤勉,積累了些許微薄功績。
對于一個出身奴仆之人而言,這樣的際遇已屬難得,堪稱平步青云。
然而,若將其置于朝堂之上,與那些身經百戰、功勛卓著的將領,或是飽讀詩書、運籌帷幄的文臣相比,這點資歷仍顯得過于單薄,難當大任。
更何況,派遣鄭和出海之時,朱允熥雖已監國,代行皇權,卻尚未登基為帝。
為了避免朝臣非議,朱允熥不便過于拔擢鄭和,因而僅任命他為出海探訪新大陸的正使,卻未明確授予品級。
如今,鄭和卻被加封為內宮監太監,這一職位在宦官體系中已是頂尖。
按照老朱定下的祖制,大明宦官的最高品級為正四品。
即便歷史上那些權傾朝野的司禮監掌印太監,手握東廠提督之權,威勢足以凌駕內閣首輔之上,能讓一品大員俯首,其品級依然止步于四品。
鄭和此番封賞,可謂一步登天,令人艷羨。
封賞結束,朱允熥當即命人取來新進貢的甘薯,令人仔細清洗,去皮后切成勻整的小塊,賞賜給殿中群臣品嘗。
每人僅得一小塊,聊以嘗鮮。
土豆不可生食,甘薯卻不然,其味甘美,入口即化,令人回味無窮。
此舉不僅是為了讓朝臣率先體驗此物之妙,更意在借他們的口舌,宣揚甘薯的美味與價值,為日后推廣種植、激勵百姓耕作奠定基礎。
甘薯本身滋味甜美,質地軟糯,令人齒頰留香。
更妙的是,人類初次品嘗某種從來未吃過的食物時,味蕾往往會被新奇的滋味深深震撼,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,仿佛味覺的盛宴。
果不其然,群臣入口之后,無不目露驚喜,紛紛贊嘆其味絕倫,遠勝尋常蔬果。
有老臣捻須頷首,稱其“入口如蜜,回味無窮”。
有年輕官員難掩興奮,低聲議論此物若推廣種植,必能解民間饑饉之憂。
只可惜,每人僅得一小塊,入口不過一瞬,余味未盡,便已食畢。
品嘗甘薯的余韻尚未散去,鄭和又恭敬地步上前,雙手奉上一疊珍貴的國書。
這些國書是他歷經艱險,遍訪海外諸國時,各國君主遞交給大明的信函,象征著對大明的敬意,希望與大明建立聯結。
當初朱允熥派遣鄭和出海的本意,不過是命他探尋新大陸,驗證航路的可行性,并帶回甘薯等農作物,以解民生之需。
至于遍訪天下諸國,搜羅各國國書,并非是他所托。
鄭和手中,僅握有一份大明正使的憑證,簡陋得近乎寒酸,并沒有專門給各國的外交文牒和國書。
然而,憑借過人的機敏與膽識,鄭和在航行海外之時,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國之間,贏得了異邦的信任與尊重,將這些國書帶回大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