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件?
抑或二十件,甚至百件?
答案是,欲望沒有盡頭,衣物的數量也沒有盡頭!
正如后世流傳的那句名言:“女子的衣柜里,永遠缺少一件衣服!”
要喚醒大明的消費熱潮,服飾無疑是撬動市場的首要切入點。
這并非空想,而是歷史的明證。
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,便與之相伴而生的“羊吃人”圈地運動為證。
那場運動的根源,正是服飾市場率先受到新興消費觀念的沖擊,人們對羊毛的需求激增,需要更多的羊毛來織造更多的衣物,以滿足需求。
人性在這一點上并無二致,東西方皆然。
大明,亦不會例外。
因此,從服飾入手,激發市場需求,進而推動工業的騰飛,是最為切實可行的路徑。
為此,大明的棉花種植必須進一步擴大規模。
更何況,如今大明的糧食已然過剩。
得益于人均耕地充裕,農田水利設施日益完善,以及農業技術的突飛猛進,糧食產量會越來越超出所需。
即便小冰河時期的寒潮來襲,也不足以撼動這豐收的根基。
然而,將過剩的糧食轉向畜牧養殖,以肉食替代谷物,卻非朝夕之功。
豬、牛、羊的繁殖周期漫長,短時間內難以驟增。
相較之下,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的進步卻勢如破竹,成效斐然。
因此,騰出更多土地種植棉花,不僅毫無阻礙,反而順理成章。
顧啟章聽聞自己的提議被陛下否決,心中一凜,不敢再多言。
他連忙俯首,恭敬中帶著幾分自責,朗聲道:“陛下心系黎民,憂國憂民,臣子思慮淺薄,未能體察圣意,實屬有愧。”
“臣這就傳諭戶部,責令戶部上下官員,以及各地之地方府衙,嚴謹督管田地租賃事宜,務必將朝廷推廣棉花種植的國策推行到底,絕不辜負陛下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的一片苦心!”
這便是權力的威嚴所在。
顧啟章內心深處,對朱允熥的決策未必全然認同。
然而,面對皇帝的堅持,他不敢再有絲毫異議,只能將反對的念頭深埋心底,先執行皇帝的旨意。
雖說“武死戰,文死諫”,大明文官骨子里似乎流淌著“死諫”的血性。
但這并不意味著,他們會在每一件事上都與皇帝針鋒相對。
至少,在一位手握重權的君王面前,臣子們在絕大多數情形下,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務上,都會選擇順從圣意。
偶爾進言,若皇帝不予采納,他們便不再多說。
唯有那極少數、關乎社稷根本或觸及他們底線的時刻,臣子們才會拋卻顧慮,以性命相諫,踐行“死諫”的信念。
然而,這樣的時刻在朝堂上鳳毛麟角。
尋常官員,即便是那些素以耿直著稱之人,也不敢輕易挑戰皇帝的權威。
那些一味“作死”、動輒頂撞君上的莽夫,根本無緣踏入廟堂高位。
即便是海瑞那般千年難遇的“刺頭”,也只有在忍無可忍之際,才會毅然上疏《治安疏》,以一腔孤勇直面天威。
除非皇帝的權柄已旁落,朝政被權臣或外戚把持,否則,只要圣旨一下,臣子們大多會噤聲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