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榮神色肅穆,語氣鄭重,朱允熥見狀,眉梢微挑,心頭泛起一絲好奇,淡淡開口:“有何建言,直言無妨。”
楊榮俯身一拜,恭聲道:“陛下,自數年前天軍橫掃北境,平定草原諸部,大明天威如日中天,草原百姓無不心悅誠服,視我大明為天命所歸。”
“那些草原牧民,素來虔信長生天與喇嘛教。自從目睹大明火器之威,鐵騎之盛,他們驚惶之余,竟將我天兵視為天降神將,而陛下,則被尊為長生天之子。”
“草原民眾奉陛下為‘九霄玄璇大掌教’、‘至圣帝君’,認定陛下乃奉長生天之命,統御四海,澤被萬方之人。”
楊榮深吸一口氣,道:“近幾年,朝廷于草原設行省,遣精兵駐守,委流官治理,恩威并施。”
“草原百姓真切感受到大明皇恩浩蕩,生活漸安。”
“中原與草原撤除邊卡,兩地商貿往來如織,人員交流頻繁,草原百姓能購得中原的諸多物品,對陛下的感恩之情,日益深厚。”
“在草原民眾的心中,陛下已然是天神的化身,您的旨意,便是長生天的神諭。”
楊榮語氣中透出幾分振奮:“烏斯藏、朵甘之民,與草原牧民所信喇嘛教同出一源,且西寧衛一帶的草原部落,與烏斯藏、朵甘之地,素來交往甚密。”
“因此,陛下的威名,也隨之傳到了這些地方。”
“邊陲蠻夷,素無圣人之道,若要教化成功,非數百年光陰不可成。”
“然若借陛下在草原的崇高威望,命天兵與草原部落之兵,攜陛下‘至圣帝君’之尊號,揮師平叛,彼輩聞之,必以為神軍天降,望風披靡,如此,或可事半功倍。”
“然此事關乎陛下圣名,臣不敢擅專,懇請陛下恩準施行。”
朱允熥眼中閃過一抹了然的光芒。
楊榮的建言,剝開層層文辭,其實很簡單。
就是請求皇帝正式采納草原百姓私下為陛下杜撰的“至圣帝君”尊號,以此為旗幟,對烏斯藏與朵甘之地施展一場雷霆般的心理攻勢。
此舉,歸根結底,是在將他這位大明皇帝推向神壇。
不過,這件事,歷朝歷代的帝王,對此態度迥異。
有的君主樂于自我神化,甚至主動為自己披上神圣光環,沉醉于萬民頂禮膜拜。
有的則對民間胡亂加封的稱號嗤之以鼻,若臣子膽敢擅自附和,甚或官府出面認可,輕則斥責,重則震怒嚴懲。
受儒家思想教育長大的部分帝王,僅認可自己是真龍天子,對于其它稱號,則加以排斥。
楊榮的謹慎并非無因。
如此提議,觸及皇權威嚴的微妙邊界,稍有不慎,便可能引火燒身。
不過,朱允熥對此倒是無所謂。
草原上那些關于他的傳說,諸如“九霄玄璇大掌教”之類,實則早有大明情報局在背后推波助瀾。
《大明日報》雖從未公開宣揚鬼神之說,始終以堂皇正論為基調,歌頌朝廷功績,但其字里行間,早已將他的治國偉業渲染得驚天動地。
況且,他的諸多舉措,諸如一詩驚朝堂,發明印刷機,蒸汽機,革故鼎新、平定四方、開通商路,樁樁件件,皆超乎常人想象。
朝堂之上,連有些老臣都暗自揣測,陛下莫非真是天皇下凡,生而知之,否則何以成就如此不可思議之功?
更遑論邊陲蠻夷,那些目不識丁的牧民,聽聞朱允熥的諸多事跡,再稍加神化渲染,便視其為長生天的化身,頂禮膜拜,虔誠無二。
朱允熥對“神棍”之名并無興趣,內心甚至帶著幾分自嘲。
但他很清楚,蠻夷百姓總要尋一尊神明來寄托信仰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