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眼后世,凡社會運轉有序之邦,無不以文官治國。
軍事力量皆由文官政府牢牢掌控。
文官政府不能掌握武裝力量的國家,無一不是軍閥割據的國家。
兵戈不息,民生凋敝,難覓安寧。
歸根結底,只要文官政府無法駕馭軍事力量,國家便難免有陷入四分五裂之危。
政務處一眾文臣,都是認定了這個道理。
他們借平定西南土司叛亂之機,暗中試探己方掌握的武裝力量究竟有幾分斤兩。
心中想的是,倘若國家果真遭遇“危難”之際,能憑借文官政府手中掌握的軍事力量,扭轉乾坤,挽狂瀾于既倒。
朱允熥洞悉此意,心中卻涌起一陣濃烈的不悅。
軍務處早已設立,軍事將領施行雙主官制,輔以軍校培養制度,層層節制,軍權早已牢牢掌控在“文官政府”手中。
然此“文官政府”,并非政務處文臣所期盼的那般由他們直接統領,而是受他這位皇帝親自節制,穩如磐石。
軍務處雖為最高軍事樞紐,表面上由幾位赫赫有名的將領坐鎮,內里官員皆佩軍銜,本質卻是一個披著軍方外衣的純粹的文官機構。
它雖然獨立于政務處,專司軍務,骨子里卻是“文治”的延伸。
軍務處里面的一眾官僚,以及諸多的辦事人員,甚至有不少還是在軍事學院讀過一段時間書的“書生”,并不是什么武將。
就類似于后世西大的五角大樓,表面上是軍方的機構,實際上嘛,辦事人員基本上都是文官。
整個體系也是文官體系。
現在的大明也一樣。
由軍務處掌兵,實則就是由文官掌控軍隊。
只不過,這“文官”與政務處文臣所定義的“文官”,在權力的歸屬上,存著天壤之別。
軍務處的文官,皆是深諳軍事之人,大多數曾親歷沙場,披堅執銳,浴血奮戰,堪稱“武文雙全”的文官。
他們既通曉兵法,又熟知戰陣,非那些只知紙上談兵的書生可比。
軍隊的指揮權,自然仍需掌握在這些內行手中。
然而,詹徽、楊士奇等人心中所期盼的“文官掌權”,卻大部分是那些僅讀圣賢書、毫無實戰經驗的純粹文人。
若真如此,豈非讓外行胡亂指揮軍隊?
朱允熥深知其中弊端,斷然不會容許這種荒謬之事發生。
軍事指揮乃十分專業的事,容不得半點輕率。
更何況,軍政分治的根本目的,便在于分權制衡,以防權力過于集中。
如今,政務處竟有“越權”之圖,試圖染指軍務,朱允熥自當予以敲打,以正綱紀。
一旁的藍玉聽至朱允熥訓斥楊榮,臉上頓時綻開笑意,神情間不自覺流露出一絲得意,頗有幾分耀武揚威之態。
然而,未等他笑太久,朱允熥話鋒陡轉,目光如寒芒般射向藍玉,沉聲道:“不過,政務處所言,亦非全無道理。”
“欲平西南土司之亂,當以雷霆萬鈞之勢,犁庭掃穴,斷不可拖泥帶水,延宕時日。”
“戰事拖得越久,耗費的錢糧只會水漲船高,絕非長久之計。”
“況且,將士們久駐前線,風餐露宿,筋疲力盡,日子一長,難免心生倦怠,甚至滋生怨念。”
“若軍心不穩,士氣低迷,又如何能蕩平西南叛亂?”
“昔日征伐暹羅、勃固,三千精兵足矣,何也?”
“因暹羅、勃固皆有中央政權,指揮中樞分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