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們暫且退下吧。”
“另外,傳朕旨意,命政務處與軍務處諸臣,各擬一篇詳盡奏疏,論平定西南土司及西域之策。”
“大家都來議一議,集思廣益,暢抒己見,探尋最妥善之法,以迅速安定西南及西域兩地。”
此事干系重大,朱允熥雖心中已有大致方略,卻深知治國之道在于納諫。
讓大臣們都商討一下,汲取更精妙的對策,才能確保萬無一失。
楊榮與藍玉齊聲應諾,躬身領命,正欲退出大殿。
就在此時,朱允熥卻忽地抬手,喊住了藍玉。
待殿中只剩君臣二人,朱允熥從龍椅上起身,步下臺階,親手拉住藍玉的手,眼中流露出真摯的溫情:“舅佬爺,楊士奇、楊榮等人雖才干卓著,受朕器重,亦是朕一手簡拔。”
“然論及骨肉親情,唯有您才是朕的至親長輩,朕心之所系。”
“在一眾軍務大臣中,舅佬爺位列第一,始終是朕最為倚重的股肱之臣。”
“這幾年,朕忙于朝政,從沒與舅佬爺促膝長談,細敘家常,實乃朕之過也。”
“若舅佬爺有何肺腑之言,無論是建言國事,還是心有不悅,盡可直抒胸臆。”
“即便想責罵朕幾句,朕亦欣然受之。”
朱允熥語帶懇切:“只是,舅佬爺今后在朝堂之上,切莫再與諸臣針鋒相對,徒生嫌隙。”
“若有何事,只管直稟于朕。朕豈會不護著自己的舅佬爺?”
他一直到今天,才知道政務處與軍務處因西南戰事,爭執已久,彼此攻訐,可無論是政務處,還是軍務處,都沒有人上奏。
這不禁引起了朱允熥的警覺。
君臣之間,天生有別。
臣子或可與同僚交心,結為盟友。
但天子與臣子,卻有著天然的隔閡。
這便好比,班長是能和同班同學打成一片的,但班主任則很難。
因為學生始終是學生,老師永遠是老師。
放在君臣上,亦是如此。
然而,正是這一條,也很容易導致皇權被無形中架空。
下面的人結成“朋黨”,同進共退了,皇帝卻懵然不知,權力就會逐漸流失。
表面上仍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。
實際上,很多命令都推行不下去。
類似的例子,到王朝后期,比比皆是。
哪怕朝中并沒有能與皇帝相抗的“權臣”,但官僚體系本身已經自成循環,在實質上讓皇權難以滲透其中。
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