叛亂平定后,朝廷論功行賞,亦嚴懲罪責,李伯約因此被罷黜官職,論罪判刑。
卷宗呈至御前,朱允熥閱后,念其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,守住了子彈工廠,功不可沒,遂格外開恩,免了他的刑罰,僅將他貶謫至邊疆任職,以觀后效。
邊疆風沙漫天,民生凋敝,讀書人多不愿遠赴此地為官,李伯約卻并未因此消沉,反而扎根邊陲,兢兢業業,事必躬親,以實干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敬重。
不久后,原嘉裕縣縣令任期屆滿,改任他職,政務處考量再三,認為李伯約表現卓然,又已熟悉邊疆事務,遂再度擢升其為嘉峪縣縣令。
此刻,李伯約站在陳誠與霍連誠面前,昔日的廠督風采早已淡去,卻多了一份歷經磨礪后的沉穩與堅韌。
陳誠此前在行人司當差,掌管宣旨等職,久經朝堂,對朝廷內外的大小事務了然于胸。
朱高煦叛亂一案,震動朝野,堪稱驚天動地的大案。
他曾多次奉命向涉案之人宣讀圣旨,對案情始末了如指掌。
乍聞李伯約之名,記憶的閘門瞬時開啟,他立刻想起了這位曾在朝堂上引起諸多王公大臣爭論不休的廠督。
霍連誠雖也耳聞過此人,卻因未曾深入接觸,印象略顯模糊。
經陳誠一提,他才恍然,眼中閃過一絲了然。
李伯約的經歷堪稱跌宕起伏。
從國子監一名默默無聞的學子,到驟然擢升為五品廠督,可謂一步登天,風光無限。
卻因卷入朱高煦叛亂的漩渦,功過相抵,遭貶邊陲。
如今,他又以嘉峪縣縣令的身份重掌一方。
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軌跡,宛如一出波瀾壯闊的戲劇,引人唏噓。
旁人談及這樣的人物,總不免心生好奇,夾雜著幾分憐惜與敬佩,彼此間的距離也因此拉近了幾分。
陳誠凝視李伯約,語氣誠懇而鄭重:“李縣令久駐邊陲,想必對胡人之情勢洞若觀火。”
“我等奉圣上之命,出使東察合臺汗國,肩負重托,責任重大。還望縣令不吝賜教,助我等明晰前路。”
此言并非無的放矢。
出使前,舉薦陳誠的楊榮楊大人曾鄭重叮囑,抵達邊疆后,務必多向當地官員、胥吏乃至黎民百姓虛心請教,詳盡探查東察合臺汗國的內情,方能做到心中有數。
情報局與軍情處雖搜羅了海量資料,條分縷析,頗為詳實,然西北邊陲距金陵千里之遙,消息傳遞難免滯后,況且局勢瞬息萬變,些許疏漏或難以預料的變故,皆可能影響大局。
唯有親臨其境,向深諳邊情的當地之人求教,方能補全缺失的拼圖。
李伯約微微一笑,道:“大人言重了,此乃下官分內之責。”
“朝廷加急文書早已送到,下官得知二位使節大人將至,便提早著手做了準備。”
“來,二位大人請隨下官前往縣衙,下官已備下薄酒,咱們邊飲邊談,細論詳情。”
陳誠與霍連誠對視一眼,皆未推辭,欣然應允,隨李伯約一同前往縣衙。
嘉峪關作為大明疆域內的最后一個重鎮,地位至關重要,乃是使團補給休整的咽喉之地。
出了這座雄關,前方便是廣袤的草原與無垠的荒漠,雖名義上仍屬大明版圖,卻多為游牧民族的聚居之地。
這些部落盡管已經歸順朝廷,接受大明的管轄,然臣服時日尚短,其忠誠之心究竟幾何,無人敢下斷言。
“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”這句古訓,他們皆銘記于心。
也唯有在此地,向同為中原士人的李伯約,詳盡探聽關外的實情,方能為接下來的征途增添幾分勝算。
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