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邊悄然興建雕梁畫棟的酒肆茶肆,引誘那些腰纏萬貫的富賈揮金如土,借此盤活市井。
這其中的矛盾,即便后世,亦是如此。
一邊頌揚節儉為美,一邊鼓吹消費為王。
左右互搏。
譬如,依著勤儉之道,衣衫只要尚可蔽體,便無需更替,補丁衣穿著也很好。
車子只要還能驅馳,便不必汰舊換新。
能在家中烹煮粗茶淡飯,便無需去酒店餐館消費。
……
這才是節儉,才是美德!
可若從振興經濟的角度看,則全然反之。
新衣服買得越多越好。
車子開幾年就要換新的。
家里的家用電器,家具等等也都是。
甚至國家還要推“以舊換新”呢。
能在酒肆豪飲,便莫要在家清湯寡水。
……
與節儉的美德,完全背道而馳。
老朱每念及此,胸中便似有團亂麻,理不清,剪不斷,索性拋諸腦后,不愿多想。
他見幾名老者停下了爭論,當即揚聲道:“咱這里還有一樁事,想請教諸位!”
眾人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他。
老朱清了清嗓子,道:“眼下寒冬將至,每年到了此時,家家戶戶總為柴火發愁。”
“往年這時候,村民們會四處搜尋柴禾囤積,村子周邊的樹木,若非私產,幾乎被砍伐殆盡。”
“可我觀這附近,新栽的樹木不少,連國道兩旁也種滿了,竟沒被人偷偷砍伐,這是何故?”
自朱允熥推行新政以來,全國道路按等級劃分,分為國道、省道、府道、縣道及其他鄉間小路和城市巷道。
每級道路皆有嚴格規制。
如今,除應天府、申城等少數繁華之地外,各地能鋪設水泥的,多為國道。
老朱此次北上,自然也是沿著國道而行。
故而才說“國道兩旁”。
聽他此問,眾人先是一怔,隨即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。
一位老者笑瞇瞇地打量老朱,揶揄道:“聽你這話,哪像個走南闖北的行商?倒像個久居深山,未曾踏足外界的村夫!”
老朱聞言,臉上閃過一抹窘色,卻未反駁,臉上流露出一絲自嘲的笑意。
好在老者并未再深究,轉身走進了屋內。
不多時,便見他拿著一塊黝黑的蜂窩煤走了出來,遞到老朱面前,語氣中帶著幾分自豪:“瞧見了吧?這就是緣由!”
“這叫蜂窩煤,是陛下新政推行后,朝廷從礦山開采出來,專門賣給咱們百姓的寶貝。”
“有了這蜂窩煤,冬日里燒水取暖,再也不用犯愁。”
“煮飯燉菜也方便得很,火候均勻,省時省力。”
“雖說有些菜肴講究柴火的煙熏味兒,需要火力更旺的柴火才能燒得好吃,但咱窮苦百姓,也沒那么多的講究,能有火燒一口吃,不挨凍就行了。”
“如此一來,柴禾用量大大減少,尋常人家哪還用得著滿山遍野地砍樹?”
“再說,朝廷早就嚴禁私自伐木,官府派了衙差巡邏,村子里也有人管這事,若被抓到,可是要游街示眾的,誰愿意丟那份臉?”
老者頓了頓,感慨道:“我雖是個粗人,沒讀過幾本書,大道理懂得不多,可‘竭澤而漁’的道理還是明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