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樹種下了,就該讓它們茁壯成長,蔭庇后人。”
“過去是沒法子,沒柴燒,總不能不做飯、不取暖,凍死在寒冬里吧?”
“人都死了,留著那樹又有什么用呢?”
“如今不同了,有了蜂窩煤,日子好過了,樹也能保住。”
“說到底,還是陛下的新政貼心,為咱們老百姓著想!”
老朱低頭凝視地上那塊黝黑的蜂窩煤,這物件他早在金陵城閑逛時便已見過,其獨特的形貌與實用性讓他印象深刻。
金陵城人煙稠密,城內外人口如織,總數超過百萬,周邊可供砍伐的柴禾早已捉襟見肘,柴價因此居高不下,尋常人家難以負擔。
故而,蜂窩煤一經推出,便如燎原之火,迅速席卷全城,市民爭相搶購。
此物的確是個好東西。
有了它,不僅能極大緩解金陵城百萬居民燒火煮飯的燃眉之急,還能讓那些因過度砍伐而變得光禿禿的山頭,逐漸重新披上綠意,重煥生機。
只不過,老朱原以為,這新奇的物件不過是金陵城及其周邊地區的專屬,頂多在應天府的轄境內推廣使用。
卻不料,竟連這偏遠的村野之地,也開始用上了蜂窩煤。
怔了片刻,旋即恍然。
這村子緊鄰國道,運輸便利,商賈往來頻繁,煤炭自礦山運至此地,倒也不足為奇。
然而,一個更大的疑惑在他心頭縈繞不去。
老朱皺眉沉吟片刻,抬頭望向老者,道:“這蜂窩煤雖好,可總得花錢買吧?價格怕是不低,鄉下百姓家境清貧,能負擔得起嗎?”
金陵乃大明國都,繁華鼎盛,市民大多比鄉野之人富裕,腰包寬裕,自然有能力購置蜂窩煤。
況且,金陵人口稠密,柴禾供不應求,價格之高昂,令人咋舌。
相比之下,蜂窩煤雖需花錢購買,但價格反而遠遠低于柴禾。
且燒煤相對于燒柴,可省心省力多了。
因此,城中人家競相購置,家家戶戶置辦起專用的蜂窩煤爐。
可鄉野之地則不同。
村民們大多手頭大多沒啥錢,平日里燒柴只需上山揮斧,費些力氣便能自給自足。
他們又怎會舍得花錢,去買這城里人推崇的蜂窩煤呢?
老者聽他這么一問,當即爽朗大笑,眼中閃過一抹得意的神采:“哈哈,買煤當然要花銀子!”
“不過我家還算過得去,能買得起煤!”
村民們聽他一說,也個個爭相開口。
“我家也用得起蜂窩煤,日子過得舒坦!”
“我家如今爐火晝夜不熄,暖和得很!”
“燒煤可比燒柴省心多了!將蜂窩煤擱進爐子里,足足兩三個時辰都不用操心,哪像柴火,片刻離不開人,還得不停添柴,累得腰酸背痛。”
眾人七嘴八舌,臉上都帶著幾分得意的神色。
仿佛家中能燒上蜂窩煤,是一件值得在鄉鄰面前炫耀的事,能讓自家在外面揚眉吐氣。
反之,若誰家還在燒柴禾,便會被人暗暗鄙夷,覺得這戶人家太過寒酸,連蜂窩煤都用不起。
老朱不動聲色地觀察著眾人,心思百轉。他何等人也?
閱人無數,洞悉世情,早已將這群人的神態盡收眼底。
看來,蜂窩煤的順利推廣,不僅在于其實用,更重要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微妙之處。
鄉野之人雖不富裕,卻最愛攀比。
東家添置了新衣,西家便不甘落后。
東家建了新宅,西家就算砸鍋賣鐵,也要蓋一座更氣派的。
世人皆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