爭強好勝之心,根植于骨。
互相攀比之風,流行于世。
顯然,朱允熥在推行蜂窩煤時,深諳此道。
他將使用蜂窩煤塑造成一種體面與尊榮的象征。
這便令村民們趨之若鶩,唯恐自家落于人后,不體面,會被人瞧不起。
如此一來,蜂窩煤的推廣便如春風化雨,悄然融入了千家萬戶。
在眾人興致勃勃地“夸耀”自家爐火如何旺盛時,有一位老者插言道:“還有一樁,陛下體恤民情,深知百姓生計維艱,特意為購買蜂窩煤設了補貼。”
“買蜂窩煤的費用,百姓只須出一半,另一半由朝廷補齊。”
“那燒煤的爐子,更是陛下恩賜,分文不取。”
“如此天大的恩德,咱們豈能不領?”
“所以啊,除非是家里窮得叮當響,實在掏不出半個銅板,村里大多人家,如今都用上了蜂窩煤。”
“燒著暖和,心里也舒坦,誰不愿意過這樣的好日子?”
老朱瞬間洞悉了其中的奧妙。
這也是朱允熥的手段。
尋常百姓往往難抵占便宜的誘惑。
在他們眼中,朝廷慷慨解囊,補貼一半的費用,自己只需支付另一半,若不買,豈不是白白吃虧?
因此,購買幾乎成了必然的選擇。
更何況,還有免費的煤爐相贈。
村里人怎會舍得拒絕這樣唾手可得的好處?
事實上,煤炭的開采早已被朝廷的專營公司牢牢掌控。
憑借日益精進的采掘技術,輔以大量使用短途軌道車運輸,開采成本已大幅下降。
然而,煤炭價格卻由官方一手制定,市場被徹底壟斷。
所謂的“朝廷補貼一半”,或許不過是空頭支票,實際上多半是分文未出,還能賺不少錢,卻換來了百姓的交口稱贊,朝廷因此名利雙收。
免費煤爐的背后,亦是同樣的算計。
煤爐的批量生產成本極低,但發放到百姓手中后,百姓肯定是要使用的。
燃煤的需求隨之激增,朝廷的煤炭公司借此大賺特賺。
蜂窩煤的普及,既為朝廷贏得了環保的美名,又帶來了滾滾財源,可謂一石數鳥。
朱允熥的這番籌謀,算盤打得真好!
老朱暗自嘆服,卻也隱隱生出一絲憂慮。
百姓們在這種攀比風氣下,相互競逐炫耀,世道人心恐怕會愈發浮躁。
眼前老者,一邊痛斥“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”,一邊卻也難逃攀比與貪利的窠臼。
他們的言行矛盾,恰如一面鏡子,映照出人性的復雜與無奈。
老朱心中五味雜陳,向身旁的老者們拱手作別,轉身重新登上了馬車。
坐在車廂內,他輕輕掀起窗簾,推開玻璃窗,目光投向遠處的村莊和山頭。
微風拂過,帶來一絲涼意。
老朱的目光,望向身側騎馬隨行的蔣瓛:“你說,這新政讓百姓家家戶戶豐衣足食,日子越過越好,可若因此讓世人內心腐朽不堪,迷失本真,那它究竟還是好是壞呢?”
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