軍隊之所以具備強大的戰斗力,根本源于其嚴密的組織結構,以及維系組織的鐵律軍紀。
一旦脫離組織的束縛,化整為零,士兵便不再是軍人,而與普普通通的百姓再無分別。
這一次喬裝為商旅、分批出關的計劃,表面看來不過是換了身衣裳、改了行程,但實際操作卻對軍隊的紀律與凝聚力提出了極高要求。
這不僅是一次戰略上的轉移,更是一場對軍魂的真正考驗。
事實上,在此之前,這個時代的士兵,是難以分散行動。
一旦有可趁之機,便有不少人寧可冒險逃亡,也不愿繼續從軍。
明朝后期衛所制度的崩潰,并非單純因為戰力不濟,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兵源早已空虛。
底層士兵大批逃散,連兵籍都成空名。
原本一衛編制五千六百人,實際上往往連五百人都難湊齊。
紙面數字固若金湯,實戰調度卻形同虛設。
讓士兵混跡于逃荒的百姓之中伺機攻城,這種戰術古來有之。
但那往往是短時權宜之計,時間不能持續太久,更不可能行軍千里。
否則,士兵弄不好就真變成百姓跑了。
然而此次行動不同,自嘉裕關至別失八里,足足三千余里路途,沿線還需橫穿干涸沙海,地勢艱險,環境惡劣。
在這漫漫征途之中,士兵們需分批潛行,喬裝成商旅,一小股一小股穿越封鎖線。
問題是,他們在中途,會不會當逃兵呢?
待他們抵達別失八里之時,還能否迅速集結?
還能否重組為一支編制完整、紀律如鐵的戰斗軍團?
這個問題,沒有人敢打包票。
自古以來,邊防之軍之所以悍勇,往往是因邊軍是“無可退之地、無可逃之人”!
身處險地者,自然死戰不退。
若真給他們一條生路,又會否有人趁亂潰散、逃之夭夭?
實難斷言。
然而,沙祁陽對此卻信心堅定,眼神中甚至透著幾分驕傲。
他對老朱恭敬說道:“無上皇請放心,此番出征的新軍,皆為主動自愿參軍,無一人是被強征入伍。”
“聽聞要進軍別失八里,士兵們個個熱血沸騰、躍躍欲試。”
“早就盼著能有這一戰,為國效力,建功立業。”
“他們知道這次行動非同尋常,更懂得保密紀律之重要。”
“微臣敢以軍旗為誓,絕不會有一人擅自泄密,更不會有人膽敢臨陣脫逃。”
老朱微微頷首,他是久經沙場之人,對兵法軍陣自然有極深造詣。
僅憑眼前這支隊伍的軍容嚴整、行伍有序,他便一眼看出,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。
但一支軍隊的真正成色,光靠外表是不能完全看出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