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電纜不僅堅韌難損,且得益于亞麻的防護,大大延緩了天然橡膠的自然老化過程,大幅提升了使用壽命。
相比修建道路,鋪設電纜的速度要快得多。
一天即可鋪設十幾里乃至更遠,也更容易跨越山川河流的阻礙,并且可以多條線路同時施工,大大提高了整體工程效率。
同一線路都可以分段并行作業,待相鄰的段落完工后,再進行接駁。
就這樣,正當老朱在西域厲兵秣馬、整軍備戰,準備繼續推進西征之時,大明國內卻迎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電力革命。
伴隨而至的,還有一場由電力驅動的通信革命。
在朱允熥高瞻遠矚、全力推動下,以近乎爆炸式的速度席卷整個帝國,其影響之深遠,對政局的變化之大,令人瞠目結舌。
在真實的人類歷史上,人類從發明世界上第一部電報機并得到世人的承認,到成功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,連接美洲和歐洲,只用了十余年的時間。
陸地上的鋪設,當然更快。
因為電報機制造出來了,后面的推廣,就是一個簡單的工程問題。
并且,這個工程量,其實并不是很大!
現在,朱允熥動用了整個大明的力量,調動了數不清的資源,自然速度比原本歷史上正常發展的速度更快。
畢竟,正常的人類歷史上,早期的海底電纜還是小型私人公司鋪設的。
它們的資金,人力,物力,又怎么能與大明這樣的龐大帝國相提并論呢?
就是在技術上,有大明科學院為后盾,也遠遠超過他們。
以金陵為樞紐,一條條粗壯的電纜猶如血脈般迅速鋪展,延伸至大明各地。
這也給正在修建的鐵路注入極為重要的“生命力”。
有了電纜通信,鐵路上的信號傳輸能力大大強化。
火車的調度與運營有了保障。
固然,若無電纜,鐵路的火車調度與信號問題,也可以通過一些“土辦法”實現。
但有了電纜支撐的高效通信,整個調度系統的響應速度和可靠性將不可同日而語。
在朱允熥的預估中,他相信無線電報不用多久就會研制出來。
因為電力穩定了,相應的原理搞明白了,信息傳遞的編碼方案也有了,無線電報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更別說,如今的時代與后世不一樣。
除了地球磁場本身之外,這個時代還沒有什么人為的電磁波,電磁干擾幾乎不存在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用無線電報機實現收發電報的技術難度,遠遠低于后世。
這是后世科學家曾經驗證過的。
人類歷史上早期的無線電報機,在后世社會那個復雜無比的電磁環境中,大多數收發電碼的距離,變得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乃至更少,甚至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通信。
在大量的電磁干擾下,完全變成了廢銅爛鐵。
這迫使人類不得不斷提供技術,以滿足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通信要求。
但現在,這還是暫時不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因為,朱允熥有理由相信,簡單的無線電報機很快就會問世。
不過,沒有關系。
即使是有了無線電報機,有線電纜仍然是有必要的。
通信是如此的重要,對重要的國家機構而言,用多重不同的方式保證通信鏈路的暢通,才是正確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