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竟,礦產開采所伴隨的重金屬污染,一旦蔓延開來,輕則水土受損,重則生靈涂炭,后果極其嚴重。
要實現這樣的戰略,首要之務,便是大規模發展海運體系。
而這首先取決于造船能力的提升。
如今大明的造船業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。
每一年建造的船只數量,幾乎是前一年的數倍之多,增長速度之迅猛,令人瞠目結舌。
曾幾何時,金陵造船廠是大明最大的造船基地,技藝精湛,設備先進,人才濟濟。
可隨著造船業的發展,如今已有數個新興船廠在規模上遠超金陵的造船廠。
畢竟,金陵地處內陸,雖臨大江,卻無海岸線。
而海船體型巨大、吃水極深,建造過程對泊位、水道乃至物流需求皆極高,造船的工廠自然更適合設立于海濱。
這并不是說,金陵造船廠的造船能力下降了。
相反,現在金陵造船廠所造的船,也是以前的幾倍。
只是沿海的新型造船廠太強了,才將金陵造船廠給比下。
僅有強大的海運能力還遠遠不夠。
海外貨物到達海港之后,若無法迅速高效地運送至內地各省各地,亦是徒然。
因此,陸路運輸網絡的建設亦同樣不可或缺。
公路的修建已取得長足進展,水泥道路縱橫交錯,連通南北。
但即便馬車得以多次改良,在尚未發明內燃機、無法大規模制造汽車的當下,其運輸能力終究嚴重受限。
在農耕時代,物資流通有限,交通需求相對低下,勉強還能應付。
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,物流量日益暴增,傳統運輸方式已是極度力不從心。
在以往農業社會,將數百萬石糧食自南而北轉運,便需調動浩大的船隊、車隊,以及無數人力,才能勉強完成這一項巨大的工程。
而今,光是煤炭一項,每年所需調運之量便已不是百萬石的量級,而是以百萬噸、千萬噸,未來還會更多,達到億噸級,十億噸級!
其余如鐵礦、銅礦、機械零件、紡織品等更是浩如煙海。
物資運輸的需求,已較以往提升十倍、百倍,甚至千倍。
若仍依賴馬車,縱使有良駒千萬匹,也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運力。
可以說,交通運輸體系的現代化,已成為大明邁入真正工業文明的關鍵一步。
內燃機的研發,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。
更何況,眼下連石油的開采與精煉體系尚未真正建立,相關技術仍處在探索階段。
在這一背景下,若想提升國內的交通運輸效率,便唯有寄望于鐵路建設。
那條最早動工的鐵路環線,如今已經初具雛形。
雖尚未全線貫通,但若干關鍵路段已實現試運行,蒸汽列車時有穿梭,轟鳴聲響徹原野,令人心潮澎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