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天府轄下的各縣因地處京畿,相對極為重要,且經濟也最先發展,境內工廠眾多,往往一縣的經濟產值,就抵得上外省幾個府,故而也已全面鋪設電纜并配備電報機。
但其他地方,絕大多數府縣尚未接入電報系統。
不過,也有例外。
畢竟,從京師通往各省的電纜線路,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量府縣。
在這些沿線之地,既然有些電纜經過,往往會順勢設立電報站。
一方面,這是順手為之的手,并不增加什么成本。
另一方面,也便于信號的中轉與維護。
此次黃河決堤,水勢來得極其洶涌,挾裹著大量泥沙,猶如猛獸出籠,短時間內便淹沒大片良田。
潰口附近的百姓幾乎毫無逃生之機,瞬間被洪水吞沒。
至于距離稍遠者,若依以往慣例,靠人力傳遞汛情,等消息輾轉傳來之時,洪水也已奔涌而至,再逃亦是徒勞。
華北平原地勢低平,一望無垠,想要逃至高地避難,動輒需奔行十數里,實在困難重重。
往昔潰堤后之所以極度慘烈,便在于此。
但這一次不同。
這次決堤的黃河河段,恰有數個府縣正好是電纜線路所經之地,均設有電報站。
潰堤消息一經確認,便第一時間由當地電報站向周邊的府縣發送急報。
周邊各府縣得訊后,立刻組織民眾撤離,提前轉移至相對安全的地方。
許多原本處于險境之人因此轉危為安,挽救了無數生命!
傳令官稟報這個消息,殿內文武百官聞訊,皆為之一喜。
繼而眾臣齊齊跪地,高聲齊賀:
“臣為陛下賀,為大明賀!”
“臣為陛下賀,為大明賀!”
“臣為陛下賀,為大明賀!”
……
滿殿盡是如雷的恭賀之聲,大臣們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。
大殿內一時再不復之前的沉重,反而個個皆是喜氣洋洋。
但朱允熥面上,卻不見半分喜色,眸光沉沉,神情反而愈加凝重。
他緩緩握起拳頭,掌心隱隱發白,似是心頭有怒意凝聚。”
須臾,他終是緩緩吐出一口氣,道:
“朕……不喜歡喪事喜辦!”
語調雖輕,卻宛如寒風入骨,令滿殿群臣如墜冰窟,神色劇變,紛紛低頭不語,心頭惴惴。
電報雖救人無數,但那些未及逃生、被洪水吞噬的百姓呢?
災情嚴重,他們卻在這里慶功賀喜,多少有些不合時宜了。
在朱允熥看來,若是在民間撫慰百姓之時,講幾句振奮人心的豪言壯語,哪怕是在《大明日報》上刊發一篇“喪事喜辦”的社論,贊頌朝廷救災有方、彰顯朝廷政績,官員的大公無私,以此凝聚人心、安撫民意,那也尚在情理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