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皇帝,他有必要親往視察,方能知實情、施良策。
黃河潰堤的大災,既然已經發生,正好給了朱允熥一個名正言順的契機。
這一次,他再無猶豫。
見陛下去意已決,楊士奇沉吟片刻,拱手奏道:“陛下若鐵心北巡,請務必周全籌備,萬萬不可輕率行事。”
朱允熥微微頷首,道:“此言甚是。政務處與軍務處即刻著手準備北巡之事,一應所需,不可有失。”
他語鋒一轉,又道:“黃河潰堤,生靈涂炭,救災之事刻不容緩。”
“政務處須隨時與河南、山東各地衙門緊密聯絡,統籌調配物資、指揮救災。”
“必要時,可由軍務處出兵協助,維持秩序,協助賑濟。”
說到此處,他語氣再變,道:“此次洪患中,電報機發揮了巨大作用,救了無數災民的性命。”
“此乃國之利器,不容忽視,須再加大力度推廣。”
“朕要讓大明境內每一縣,皆架通電纜,設置有電報機,使之能與周邊縣府、上級衙門,乃至與朝廷中樞隨時通聯。”
“此事不容拖延,務必限期完成!”
事實上,將電纜線鋪設延伸至每一府縣,并不是多難的事。
許多省際主干線路在鋪設時,必然途經大量州縣。
只需在這些節點之處就地架設分線,布設終端,便可順勢安置電報機,無須額外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。
要讓每一個縣都通上水泥大道,確實難度極大,工程浩繁,所耗人力、物力與時日皆為驚人。
但若只是鋪設一根電纜貫通過去,相較之下,便要容易得多,且速度也非常快。
通過河道,山地等地形困難地區,也十分簡便。
如今的大明,早已非昔日可比。
無論是生產力水平,還是技術,工藝乃至施工能力,都有了質的飛躍。
倘若真要說還有難處,也無非是個別偏遠地處,地方遠,交通困難,鋪設起來稍微難一點點。
朱允熥此番毅然決意親自出巡,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便是電纜鋪設后,電報機的普及使得遠距離統籌指揮成為可能。
無論他身處何地,皆可憑借電報機,隨時與金陵中樞、各省行政機關以及軍務處保持緊密聯系,處理軍政大事。
與過往相比,有天壤之別。
以前,皇帝一旦離京,光是奏章往返的遞送、急報的傳呈,便耗時極巨,稍有延誤,便會貽誤軍機、影響極大。
通常必須要讓太子,或者是留一位親王監國,以穩定朝綱。
而今局勢已然不同。
中樞調度皆可實時進行,便不需要再在京城設置監國了。
主管電報部的大臣上前一步,俯身奏道:“臣領旨。”
“請陛下放心,電纜鋪設之事,各地已有頗為成熟的施工經驗。”
“至于電纜與電報機的供給,工廠亦產能充足,能充分供應。”
“臣在此向陛下保證,除極個別地勢艱險之偏遠之地外,中原腹地的各府各縣,將于今歲歲末之前,全數通電纜、裝上電報機。”
“屆時,陛下無論所至何方,皆可電文直達金陵,與朝廷各部、諸省官署及駐軍保持實時聯系,統籌全局,毫無滯礙。”
他是聽弦知意。
早在朱允熥提及“每一州縣皆必須架設電纜”時,便已明白陛下的關鍵訴求所在。
確保北巡途中,通信無阻。
故而當即做了保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