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言一出,滿殿大臣頓時嘩然,議論聲四起。
政務大臣詹徽急忙出列,正色奏道:“陛下一身系天下安危,豈可輕離京畿,親赴水患之地?”
“臣以為,此事遣一使臣前往勘查已足矣,又何須陛下親臨?”
王佐亦緊隨其后,神情肅然:“當年無上皇在位,縱然北疆戰火連年,亦從未親自離京督陣。”
“陛下貴為九五至尊,眼下黃河雖潰堤,也未至需親自勞動圣駕親臨的地步。”
他微微一頓,語氣愈發凝重:“更何況,水患之后,多有疫病橫生,災民四處游蕩,若有不軌之徒煽動鬧事,局勢便將難控。”
“陛下輕身涉險,萬一有失,后果不堪設想。”
“臣懇請陛下三思,收回成命!”
話音方落,殿中群臣紛紛跪倒,如浪疊聲:
“臣請陛下三思,收回成命,莫要北巡!”
“臣請陛下三思,收回成命,莫要北巡!”
“臣請陛下三思,收回成命,莫要北巡!”
……
朱允熥靜靜地俯視著殿中眾臣,面色平靜,語氣淡淡道:
“北巡之事,朕意已決,爾虞等不必再多言。”
這句回應雖不高聲,但落在眾臣心頭,卻若千鈞之錘,再無人敢多言。
事實上,哪怕黃河潰堤之事未曾發生,朱允熥亦早已有意想要外出巡視。
身為帝王,統御天下,若連自己統治的疆域都大多未曾踏足,又何談知民情、察實政?
空守深宮,終日閱大臣上奏的奏章、看報紙上的報道、耳語傳言,即便才智過人,也難免為虛妄所誤。
后世大型企業的董事長,若只困于高樓辦公室,不親自下基層、深入車間工坊,也終將脫離實際,坐井觀天。
有些事情,非親眼所見、親身經歷,終究只是紙上談兵。
如今的大明,疆域空前遼闊,商貿繁盛,百業俱興,工業革命剛剛開始,正在急速變化時期,治理這樣的一個國家的復雜程度,已遠非昔日可比。
朱允熥深知,要真正將天下治理好,僅靠朝堂上的匯報與奏章,是遠遠不夠的。
他曾數次動念,欲離開金,巡視四方,察看民情。
但在再三思索后,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。
大明的工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,金陵城與應天府無疑是全國科技、貿易與工業的核心所在。
這里不僅是新思想的策源地,更是各項變革的試驗場。
只要將應天府發展好、引領得當,便可輻射四方,帶動整個帝國的經濟騰飛。
是以,他始終親自坐鎮此地,親自規劃、督促,力求確保這座重鎮行于正軌,不致偏離方向。
朱允熥并非如以前天子那般與世隔絕,而是常常微服出行,在京城探察民間。
只是在早期,大明的工業體系尚未成形之時,應天府比任何一地都更為關鍵,需要他全神貫注看守。
是以,朱允熥雖數度動念出巡,卻終未輕舉妄動。
而今,應天府與金陵城的發展已趨穩定,各項制度與規劃初具雛形。
大明科學院的學者們所需的理論、方法、技術路徑,他也已傾力傳授完畢。
是時候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了。
大明,不止有金陵城與應天府。
天下廣袤,河山萬里,其它各地的建設亦不可或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