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種被無數道目光盯視的感覺,就如同長年活在聚光燈下,片刻也不得安寧。
他想要推行的每一項政策舉措,包括他的個人私生活,總會遭遇不同聲音的“勸諫”。
這不可行,那要慎重。
這做得不對,不合禮制。
有時,他干脆左耳進右耳出,根本懶得理會。
但有時候,也不得不裝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模樣,做做樣子,應付場面。
皇帝若總是一意孤行,也會導致根基動搖。
哪怕心中不屑,“表面功夫”也得做得體面妥當。
做皇帝,并不自由!
歷史上那些肆無忌憚、無法無天的昏君,都只是快活一時,過不了多久,就國破家亡了。
朱允熥心中的理想是做一個“有所作為”的“千古昏君”,而不是讓大明亡國的“昏君”。
一輩子很長,他還想快活八十年呢。
可不想為了一時的爽快,就將大明江山的根基給三下五除二揮霍完了!
歸根結底,帝王的威嚴,從來不是憑空而來,而是建立在一整套繁復嚴謹的規矩制度之上。
失了規矩,縱有再高的寶座,也會變成危樓。
許多看似無關緊要、表面上并無實用價值的“規矩”,實際上卻是維系人心穩定、維護朝綱運轉不可或缺的支柱。
若是皇帝帶頭破壞這些“規矩”,便極易讓百官無所依從,人心渙散,朝廷威信不存。
從而導致綱紀崩壞、禮制傾塌,最終走向“禮崩樂壞”的境地。
那時王朝的覆滅,就成了必然的定局。
當然,這也并不意味著,皇帝必須事事拘泥、處處守舊,毫無變通。
身為天下共主,天子的確有破格行事的權力,制度本身也具備一定的彈性和包容性。
偶爾打破一二常規,無傷大雅,反而能激發新的活力。
但這種“破例”,需謹慎掌握分寸,切不可頻繁為之,更不能無節制地越矩妄行。
遵守“規矩”,對上位者來說,關鍵在于平衡而非僵死。
用人治事亦是如此。
僅靠圣旨去強壓,是遠遠不夠的。
真正高明的帝王之術,不止是恩威并施,還要懂得在合適的時候施以懷柔之策,甚至于在某種意義上,學會“討好”一些關鍵的大臣,特別是那些自己真正的心腹之人。
唯有如此,才能讓對方死心塌地的忠于自己!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