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至于傷亡,打仗哪有不死人的?”
“只要能速戰速決,拿下金川,既能向陛下交差,又能在文官面前立威,打出新軍的威勢來……死幾個人,又算得了什么?”
“慈不掌兵!”
“若新軍將士怕死畏戰,顧慮傷亡,那還談什么精銳?”
“不如趁早卷鋪蓋回家種地去!”
徐妙錦復又一嘆,聲音中已透出幾分不忍與憂慮:“可我哥哥卻始終認為,新軍乃朝廷斥重金、費盡心血所培養出來的中堅精銳,人數本就不如舊軍多,每一個士兵都很寶貴,不能輕言犧牲,更不能拿他們去換一場‘好看’的勝仗。”
“兩人各執己見,爭論得面紅耳赤,終至不歡而散。這是他們爭執的第一件事。”
說到這里,她再次抬眸望向朱允熥,只見他眉頭緊蹙,卻始終未曾插言,只靜靜地聽她說著。
不過,許是聽得入神,他手上的動作,已經停了下來。
只是仍將手放在那些部位,沒有做什么。
“第二件事,是關于進軍烏斯藏。”
“我軍兵士大多出身江南、關中、東南等地,自幼生長于丘陵平原。”
“如今大軍翻越群山,進入烏斯藏高原,許多人初上高地,便患上了‘冷瘴’之病。”
“舊時醫書中早有記載,說那地方寒氣逼人,又常有不明之瘴,吸入之后便會頭暈氣喘,胸悶嘔吐,輕者臥床,重者甚至昏厥,因此古人稱之為‘寒瘴’或‘煙瘴’。”
“如今的新醫學中,則稱之為‘高原反應’。”
“據說這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烏斯藏地勢極高,空氣稀薄、氣壓低,人一旦進入那種環境,所攝氧氣遠不足平地,自然生出種種不適。”
“且至今尚無良方對癥,只能靠靜養、少動,延長駐扎時日,讓身體逐漸適應環境。”
“基于此,我哥哥主張:凡軍士初上高原,須在原地修整三至六月,待兵將習于風土,再圖深入之策。”
“可梁國公卻不認同此議。”
“他說,兵貴神速,倘若久駐不前,便給了敵人更多的時間備戰堅守,錯失戰機。”
“再者,烏斯藏地廣人稀,山川險峻,沿途既無熟地,亦無充足物資,糧草、軍械、衣藥,皆需自山下長途運送。”
“那里山勢極險,補給看似路程不遠,實則往來艱難無比,等同平地之上行軍千里。”
“若軍隊在高原停滯數月不前,物資補給必將繃緊,后勤難以為繼,屆時便是尚未攻敵,自身反而先亂了。”
“再說,就算糧械能夠運送上去,那得耗費朝廷多少銀兩?”
“雖說眼下國庫尚充盈,但銀錢也不是憑空來的,怎能如此無度消耗?”
“軍隊上了高原,就應當爭分奪秒,迅速向烏斯藏腹地推進,哪能隨意拖延?”
“可我哥哥卻不同意,他說,這等做法是拿新軍將士的性命去搶功,是不顧將士的生死、罔顧軍心。”
“高原反應極為兇險,若驟然深入,必有大量將士因“高原反應”而生病,乃至奪去生命,屆時軍隊戰力大減,士氣低迷,也不利于平定烏斯藏。”
“但梁國公依舊態度強硬,還是那句話,打仗哪有不死人?”
“只要能將烏斯藏拿下,哪怕傷亡慘重,也在所不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