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無圣旨,便由大臣依例辦理。
若有明詔,方按旨行事。
如此分權設制,既可減輕天子負擔,又能提高政務效率,避免事事皆賴皇帝裁決而致朝政壅滯。
當然,若有大事臨頭,政務大臣或軍務大臣認為事關根本,必須得有皇帝御旨,自己又不敢擅作主張,而陛下又遲遲未發批示,他們便會覲見皇帝,請求圣上裁斷,以正事理。
如今大明朝內外事端繁多,大小事務皆堆積如山,實在難以一一親理。
西南金川之戰,自然重要,但尚未到“十萬火急”的程度。
既無崩盤潰敗之警,亦無摧枯拉朽之捷,一切都在穩步推進,尚屬可控之局。
遞呈陛下的幾份簡報之中,自然也有提及此戰,記述得中規中矩,按例行文。
皇帝是否,是否細覽在心,他們并不清楚。
既未見批示,又無召見大臣面授機宜,他們便默認此事無需特別請示天聽,自行斟酌裁決。
這種默認與沉默,本身也是一種君臣之間磨合后的默契。
朱允熥早在數月前,便已定下了西南戰事的戰略總方針,并將具體指揮權全權交予軍務處,由他們獨立統籌調度、掌控戰局。
除非出現特殊情況,比如急需大規模增兵,或是取得足以震動朝野的重大戰果向他報捷,否則相關信息多半只會在每日簡報中寥寥數語提及,不會專門奏請皇帝過問,也無需向他逐一請示。
這一段時間,朱允熥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注在科研領域,日夜奔走于大明科學院與京師大學之間,親自指導一項項新技術的研發和落地。
他對所收到的各類簡報,往往只是匆匆翻閱,草草一瞥,更多時候干脆束之高閣,未曾細覽。
遺漏一些信息,再正常不過。
這一陣子,他最常翻閱,甚至幾乎每日必讀的,是由大明科學院與京師大學聯合編撰的《科學前沿》月刊。
與《大明科學》期刊及其各專業子刊不同,那些刊物更偏重原理闡述與技術論文,行文艱深,術語繁復。
而《科學前沿》則是面向決策層的簡明科普,內容直觀清晰,重點突出最新科技成果、工業動態及其潛在應用。
例如,某某科研機構近期攻克了哪項核心技術。
某座大型工廠新研發什么樣的生產設備,提升了多少產能。
又或是某種新式機床、新型火器的試制成功,其性能優于舊制幾何、制造成本下降幾成、功能拓展幾項。
凡此種種,皆詳加列舉,便于朱允熥快速掌握大明的科技發展情況。
他之所以這般關注這份科技專報,是因為自己前世所學的那點“雜而不精”的知識,雖然不能寫論文,卻在評估項目、指點方向、提出關鍵構想時屢屢奏效,有時甚至能一言定成敗。
也正因如此,他的心思與熱情幾乎全傾注于此,而對朝政軍務,不免便顯得有些漫不經心。
在朱允熥看來,大明軍務處聚集了天下最老練的將帥,個個久經沙場、身經百戰。
戰術如何布置、兵馬如何調動,實不必他這個皇帝事無巨細地摻和其中。
更何況,如今的大明,國力鼎盛,軍備精良,火器之先進,遠不是西南那些土司的烏合雜兵可以抗衡的。
就連山高路險、氣候惡劣的自然條件,也難擋大明科技加持下的步步推進。
在他心中,戰爭的勝負早已成定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