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厚煒聽的一愣一愣的。
“如果他們愿意發展國家,機會太多了,我們在西南邊境的農耕畜牧手工業,他們難道真沒機會學習嗎?”
“有的,可是老百姓被蒙在鼓里,只要安南上層不對外宣揚大明的強大,他們的百姓就無法知曉外面的世界,依舊會沉浸在安南國王布控的桃花源內。”
“這個例子很簡單,觀朝鮮國就知曉了。”
“現在朝鮮人讀的是論語,考的是科舉,構架是三省六部,他們一直在學習大明的文化經濟。”
“朝鮮可以如此,安南為什么不行?”
弘治皇帝微笑道:“退一萬步說,朕不讓人家學習大明的技術,就能阻止了嗎?農耕手工業在兩京十三省隨處可見,他們只要想學習,這還不簡單啊?”
朱厚煒想了想,確實是這么個道理。
不過也由衷感受到安南國的子民們生活多么水深火熱,遇到這些權力欲望巨大的國君,真是一件不幸的事。
“治國從來都不是那么簡單的。”弘治皇帝語重心長的對朱厚照和朱厚煒道,“你們兩個小家伙要多想,多思考!”
“很多你們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,但背后卻蘊含很多復雜的邏輯學問。”
朱厚照捂著腦袋:“停!父皇不必多說,我已知曉。”
弘治皇帝瞪著他道:“我看你是不愿聽!”
大明每年年末都會分發大統歷書給朝鮮、安南等周邊國家,為什么?因為這些國家的術士連制大統歷的能力都沒有。
沒辦法,幾千年發展出來的各方面人才,從來都不是這些小國能學會的。
讓他們學習天文歷法,你看看他們會不會抓瞎?他們得先從天干地支學習,還要學習道家學問,學習八卦、易經學問……可以說學個幾天人就懵了,更別提自己去編纂大統歷了。
這一刻朱厚煒才深切的感受到,中世紀的大明在外邦眼中究竟是多么強大的存在。
難怪朝鮮每次遇到別人攻打,就會請老大哥大明去幫忙,這是刻在骨子里對大明的臣服啊!
……
西北,都穆這些日子并不好過,雖然名義上是軍政主簿,但整個西北自下而上基本沒有人將他放在眼中,就連胥吏們都拿這名進士老爺不當一回事。
他在哈密衛的所有權力幾乎全部被架空,每日去衙門無所事事,胥吏根本不將任何的畜牧、農耕和鹽池的文書交給他,他也不需要做任何事,權力產生的重要因素就是社會分工和資源配置。
當他不再具備社會分工的任務和資源配置的途徑,自然就被架空。
整個西北的文武官考核都在王越手中,每一次都穆的政績考核都是劣等。
都穆敢怒不敢言,這樣下去,他基本就沒有任何可能被調離哈密,未來如果一直在哈密,人生還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可言?
本以為考中了進士,就能獲得金錢和地位,可這兩項他都沒有獲得,每月僅靠著那幾兩銀子活著,都穆怎能甘心?
直到這一天,都穆外出,一名羌族的商人找到了他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