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一早的小朝會上,當內閣六部將政務匯報完畢后。
李東陽便出列道:“啟奏殿下,微臣昨夜回府深思,竊以為蔚王之撥款著實有提升的必要。”
聽聞此,戶部尚書韓文第一個用質疑的眼光乜了一眼李東陽。
李東陽對戶部尚書投來的目光視而不見,繼續道:“誠如太子殿下所言那樣,若給蔚王府增加撥款支出,也能讓諸親、郡王們知曉,若是他們能做出于社稷有功之事,朝廷也會嘉獎。”
“不僅如此,此舉更能刺激到天下之人,如今科舉是第一要務,然科舉之后百姓再無出路,若是有些懂得奇技淫巧之人,也能發明出于國家有益的東西,朝廷也會嘉獎他們一筆不菲的獎勵,如此也能給天下人找到另外一條出路的同時,還能刺激大明的技術發展。”
“以蔚王為例子,鼓勵天下人爭相做于社稷有功之事,是以臣認為給蔚王府多撥十萬兩銀子并無不妥。”
內閣首輔既然都開始發話了,作為次輔的焦芳,本就是蔚王的狗腿子,哪能不跟上,于是他也出列道:“啟奏殿下,臣附議。”
此舉不僅賣給蔚王的面子,更是堅定的站在朱厚照一邊,也讓朱厚照知曉他焦芳的拳拳之心!
兩名內閣首輔的分量還是很大的,作為大明最核心的決策層面中的決策層,內閣兩位首輔意見一致,其余五部自也沒有得罪蔚王的必要,于是也紛紛出列附和。
韓文獨木難支,盡管如此大的巨額開銷會給戶部增加財政負擔,但也只能默默忍受了。
李東陽……他一定和蔚王達成了某種默契,或者收到蔚王的恩惠,不然為什么昨天他一句話不說,僅僅一夜態度就發生如此巨變?!
韓文事后才知曉,原來正陽大街的臨街對子被人給對出來了,蔚王聰慧,不出意外,一定是蔚王在幫他,只有這種解釋才最符合邏輯!
最后朱厚照下旨,自弘治二十年開始,每年給蔚王府撥款再增添十二萬兩銀子!
吏部尚書馬文升出列,拱手道:“啟奏殿下,臣收西北之報,節制三邊、關西七衛總督,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哈密總兵官王越,祈求致仕!”
如今已是八十一歲高齡的王總兵,在西北完成了所有戰略部署,堅持到如此久,也算功德圓滿。
邊防操勞,八十一歲高齡的老人也是該歇一歇了。
一般臣僚祈求致仕,皇帝都會推辭再三,然后再不得已答應致仕請求,以表示對大明人才的挽留,但朱厚照卻沒這么做,他知道王越在哈密一天,就多勞累一天。
這個給國家戍邊十年的老人家,將哈密治理的井井有條,西北更是防守的鐵板一塊,他確實該歇一歇了。
于是朱厚照當即答應。
都察院左都御史閔珪出列,拱手道:“啟奏太子殿下,王越于社稷有功,臣祈求都察院和吏部遣部院官親去哈密迎接王越歸來!”
朱厚照滿口答應,便道:“那就令馬尚書和閔御史你二人親去西北迎接王總兵歸來。”
馬文升和閔珪拱手道:“微臣遵旨!”
朝會結束,馬文升回到吏部衙署,便調吏部左郎中、吏部主事等官隨同他一同前去西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