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用文化侵蝕他們,在固守哈密的同時,將中原漢家文化輸送過去,遷徙一部分流民過去,再派大儒、釋、道過去傳播文化,消除塞外蠻夷的劣根,同化們知禮明儀!”
弘治皇帝和王越同時愣了一下,王越蹙眉道:“這需要很長時間,甚至幾十年都未必能完成!”
朱厚煒道:“固守哈密也是一個長期的問題,這百年來我們幾失幾得,不也是在同化嗎?百年都過來了,幾十年又算的什么?”
“給哈密定好一條未來的路,才是大明朝當下亟需考慮的事不是嗎?”
在保證哈密不失的情況下,用文化教化同化哈密的外邦民族,這個過程短期完成不了,如果想最快速的解決哈密之爭,就如王越說的那樣,只要大明恢復朝貢,準許吐魯番人自由出入哈密就行了。
可問題是,誰能保證吐魯番人不會趁機拿下哈密?這些外族的心思誰能掌控呢?
朱厚照激動的附和道:“弟!咱們兄弟兩想出來的對策,果然非同凡響啊!”
弘治皇帝看了一眼自家大兒子,怎么什么時候你小子都能跟著沾光啊!
對大兒子的尿性,弘治皇帝熟稔于心,也沒理會,他也在沉思朱厚煒提出這條建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。
這種事終究不是拍腦門就能決定,還需要完善具體方針。
王越也懂規矩,知道這些高層決策就不是他能參與的了,于是借故告辭離去。
“弟,咱們先不要討論西北事了,咱們來找父皇,不是詢問哈密和南京吏部的人事安排么?”
“父皇,唐寅暫時還沒辦法在西北主持大局,西北該調誰去才能鎮住這個場子呢?”
剛才王越也說了,哈密寸土不可失,寸步不能讓!
西北關乎的東西太多,非但要選一名有能力且接觸過兵事的人過去,還要讓文官們同意,不然西北肯定又會變成定時炸彈,文官們會在背后捅婁子。
不過弘治皇帝莞爾一笑,人他早就選好了,總督陜西馬政官楊一清。
楊一清是劉大夏舉薦上來的,純粹的士大夫出身,對宦官也持仇視態度,同時楊一清這些年在陜西一帶參與過數次戰爭,也算是歷練出來了。
王越退下后,給楊一清安排到西北,算是最好的人事調令了。
唯一麻煩的就是南京那邊,京官素來不愿去南京,默認為養老的衙署,可楊廷和在南京做出的政績是實打實的,這個時候放棄,等于將楊廷和的所有吏治成果否定。
“吏部右侍郎王鰲吧!”
朱厚照狐疑的道:“父皇,他會心甘情愿去么?”
如果他骨子里不愿去南京,那調他過去也做不出來什么政績。
弘治皇帝笑道:“愿意也得去,不愿意也得去,南京那邊做好了,給他調回來,做不好,就給他調下去便是!”
“愿不愿意去由不得他,做不做出政績,他心里也有衡量,看他自己,真要尸位素餐,那就讓他永不入京。”
朱厚照重重點頭道:“好!父皇我明白了,明日我便下令!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