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太祖高皇帝九世孫、寧藩嗣王朱宸濠,昭告天地宗廟暨天下臣民書。
今上寵溺閹宦,沉迷修道,太子監國,民不聊生,國家生亂,先后廢爵削藩之舉,后有荼毒黎民之嫌,本王系出太祖血脈,寧獻王弘治十七年嗣爵,本分守疆。今迫于社稷將傾,依《祖訓》"諸王舉兵正君"。
凡我軍民,州縣傳檄而定者,官升三級。
祝枝山和文徵明已經給寧王開好了路,也給出了極其具備誘惑性的條件。
弘治二十五年,六月初,寧王在南昌起兵造反,首日便控制了整個南昌,三司衙署凡有反對者,皆被屠殺。
軍兵有反抗者,皆被活埋。
一時間,南昌城內擁兵三萬余,整個江西武器糧草全部在南昌,寧王獲得了大批量精良的武器,還有多不勝數的糧食。
在寧王被朝廷抓捕時,早就有百姓義憤填膺,此時聽聞寧王造反,整個南昌百姓紛紛支持寧王。
更有周圍府縣百姓紛紛來投奔寧王,一時間軍隊擴大至五萬余人,并且這個規模還在不擴大。
寧王在江西的影響力日益發揮作用。
朱厚煒背著手站在寧王府的大殿外,看著黑壓壓的天空,不知想些什么。
不遠處,一名文士緩緩而來,定睛望去,正是有過一面之緣的文徵明。
當初朱厚煒建議過他們去西南亦或者西北跟著唐寅發展,道路給他們鋪好了,但兩人卻固執的認為他們能科考成功,拒絕了朱厚煒的提議,時過境遷,如今再見,雙方境遇已是大不同。
“蔚王殿下,希望你能理解寧王的苦心。”
朱厚煒看著手中的檄文,問文徵明道:“你的手筆?”
文徵明頷首道:“是,在下和允明一起的手筆。”
“寫的不錯。”
朱厚煒給予贊賞。
“文徵明,你適合做個書生,不適合做官,所以朝廷沒錄取你是個正確的選擇。”
“很多事從來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。”
文徵明狐疑的問道:“什么意思?”
朱厚煒搖頭道:“沒什么,我說了你也不會相信,你看到的都是寧王希望你看到的。”
“你說寧王利用我?”
朱厚煒道:“難道不是嗎?可你現在依舊覺得你還在做正確大義的事。”
文徵明哼道:“休要蠱惑在下!”
“那你來此為了什么?”朱厚煒反問。
文徵明道:“我只希望你盡快給朝廷寫一封信件。”
“然后呢?勸我父皇讓出皇位,讓寧王兵不血刃登基?大明皇室不會這么沒骨氣的,我可以死,大明不會敗!”
文徵明道:“皇上和太子對你的信任和寵溺,超過你自己的想象,最后我們可以利用你威脅皇帝退位。”
朱厚煒嗤笑道:“烏合之眾!等你們的反兵能出了江西再說吧!”
還有一名半個圣人沒有出馬,你們這些士卒如果能過了他那一關,再說其他事吧!
……
紫禁城。
內閣。
楊廷和早早來到內閣,江西那邊的情況已經相對穩定,這讓楊閣老心里稍安。
山東那邊的奏本也送到了內閣,在山東劫持的那群土匪,查出身份了,都是盤踞在地方上的匪寇,卻也不知怎么得知了朝廷要送糧給江西的消息,人全部死完了,想要查出原因也不太可能。
楊廷和陷入沉思,這究竟只是一場意外,還是有人故意為之呢?他一時間也想不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