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車行駛了一段時間,李鐵錘總算是明白張礦生讓技術員們吃飽的原因了。
這卡車太特么的顛了。
前面的道路完全就是山路,路面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,人坐在車斗里,一會功夫屁股都快顛簸成兩瓣了,胃里面也開始翻山倒海。
就這種情況,別說吃東西,能強忍著不吐都算是身體素質比較好了。
譚總工忍不住了,問道:
“張隊長,還有多遠?”
“幾百里吧。”
“還好。”
“全都是山路,這次又是重載,得跑兩天。”
譚總工:“.....”
李鐵錘對這個情況早有心理準備,笑著問道:“張隊長,現在我們已經進山了,該透漏點情況了吧,我們也好早點做好準備。”
張礦生有些詫異的看了看李鐵錘,他沒想到這個年輕人在這種狀況下,還能想到工作。
“也好,按照程序,確實該把勘探計劃告訴你們了。”張礦生從兜里摸出一包煙,散了一圈,自己點上。
他抽口煙,皺著眉頭說道:“贛南這邊多鎢礦,在解放前咱們在贛南靠著這些鎢礦扛住了鬼子和敵人。
解放后,咱們一窮二白,更是靠著這些鎢礦辦了不少事兒。”
李鐵錘也聽說過贛南鎢礦的名氣。
解放前的事情暫且不提,當年為了還債,贛南鎢礦也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“這么說,你們這次打算在贛南繼續勘探礦產?”李鐵錘問道。
張礦生點點頭:“其實解放后,礦業部組織過數次勘探,發現了一些新的鎢礦,但是規模都比較小。
而根據姚彭澤教授的研究,在這里可能還存在一個巨型的鎢礦,為此礦業部組織了數支勘探隊伍,我們749正是其中的一支,這也是我們最后一次機會了。”
聽到這里,譚總工舉起手:“那你所說的最后一次機會,是怎么回事兒?”
張礦生直起身體,嘆口氣:“勘探工作不僅僅需要人力,還需要大量的器材,太費錢了.....”
顛簸的卡車里,張礦生把勘探隊的來龍去脈講了一遍,李鐵錘也算是聽明白了。
像這種規模的勘探,每次勘探的花費在一百萬元左右,這可是七十年代的一百萬元。
這種勘探已經進行了五年,共計進行了四次之多。
礦業部那邊已經傳出風聲,如果再沒有成果,對于贛南鎢礦的勘探可能會被取消。
而姚彭澤教授是國內一流的勘探學家,是749勘探隊的顧問。
他根據地質情況分析,確定大型鎢礦的地點,應該在贛南的大余地區。
“大余地區....”李鐵錘皺起了眉頭。
他怎么不記得有這么一個大型鎢礦。
只是他現在作為技術人員也不適合提意見,只能見機行事了。
卡車在山路上奔波了整整兩天,司機更換了至少四輪。
只有換司機的時候,才會停車讓隊員們吃點東西,順帶著方便一下。
等第三天的清晨,卡車最后停下后,李鐵錘也覺得渾身酸疼了。
譚總工和那些技術員們就更不用說了,需要攙扶著才能跳下卡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