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10了.
他不斷的失去,不斷的痛苦。
在電影版,有個反直覺的地方就是,當年很多人看電影的時候都是中途離場的——太苦了,福貴的人生。
然而電視劇的尺度,將福貴的人生尺度拉的更長了,將痛苦的尺度拉的更長了。
卻讓觀眾,卻讓看客們,留下來了.
收視率,逆風飛揚
至此。
福貴只剩下了外孫‘苦根’。
還有一頭老牛了。
此時的福貴,回望過去。
有慶,家珍,鳳霞,二喜.
這些出現在他生命中的‘甜’,最終成為生命中的‘苦’。
這是所有熟知《活著》最不愿面對的場景。
在最后的最后,他就需要面對一件事情。
最后的,苦根。
煮了豆子,吃了,死了,噎死的。
本來就只剩下一間茅草屋的福貴,外孫如今也沒了,如今就只剩下了,家中的那一頭老牛
此時的福貴。
就在老牛的面前。
眼神就十分的灰暗。
但以為他會對未來失去生的希望的時候,卻如同往常一樣,卻如同往常一樣,帶著老牛,去耕田種地,等著來年開春.春暖開。
等。
麥子熟了。
活著吧。
劇在這里戛然而止
而此時,王鳳升和徐翔的觀影體驗也在這里戛然而止。
甚至,兩位老人,還有一點意猶未盡。
特別是徐翔。
“他就拍出了我所理解的《活著》,這個導演,是真的厲害真想去認識認識他才行。”
他就將徐翔心中,余樺所塑造的《活著》給拍出來了。
他寫的這部小說,很多讀的淺薄的人,會以為,那是一個很有惡趣味的作者——當然,這個好像也確實,余樺就是一個超級有惡趣味的作者,這個確實無法否認。
他就是這樣的人。
但是也有一句說一句。
這部作品就絕對不是一個讓人郁悶的的作品。
他給予人一種——生存的力量。
活著吧,活著總有事發生,不管是好事,還是壞事。
他其實是一部治愈人心的作品。
不管,主流承認不承認這一點。
都是如此。
而此時,豆瓣在內的,討論這部作品的論壇都炸裂了.分成兩派。
一派噴‘不尊重原著’。
你還能比張謀子更懂余樺
他都是這么拍的!
你拾人牙慧也就罷了,還亂改!
瞎編,亂編!
而汪玉萍用自己的資源引導的輿論,就也差不多是這樣的.
“果然,下沉市場才是最重要的,他忽略掉了作品的文學性,轉而去為娛樂性服務.這是一種錯誤,一種墮落,一種可悲!完全的丟掉了文學的本質!”
除了汪玉萍之外,還有許多自詡文學品鑒專家的人也都在抨擊劇版《活著》的劇本和主角福貴的演法。
主角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慘。
不夠慘就不夠‘活著’。
不夠‘福貴’。
這就很不符合原作的感覺。
汪玉萍沉淀心思,覺得自己這一方輿論優勢還是很大的
到了現在,已經不是汪玉萍自己的‘私怨’了。
電視版的《活著》和電影版的《活著》,就有著本質的不同.認同電視版,其實就和否定電影版沒什么區別!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