賈玌目光冷峻地看向那諫言御史,再次躬身說道:
“陛下,揚州之地此前被鹽商與貪官把持,民生早已困苦不堪。臣到任后,若不采取強硬手段,如何打破這盤根錯節的腐敗局面?
所謂民生凋敝,不過是那些僥幸逃脫的貪官污吏與不法鹽商蓄意抹黑。”
“至于士子陳情一事,他們受奸人蠱惑,意圖擾亂地方秩序,破壞朝廷新政推行。若對其姑息縱容,何以彰顯朝廷律法威嚴?又如何能讓揚州真正恢復生機?”
慶武帝微微點頭,目光轉向那諫言御史:“你可還有其他證據?若只是空口無憑,一味狡辯,朕定不饒你。”
諫言御史額頭上冒出冷汗,但仍硬著頭皮說道:“陛下,神武侯在揚州行事獨斷專行,許多決策并未與當地官員商議,這顯然不符合朝廷規制。”
此時,一直沉默的內閣首輔張榮站了出來,拱手說道:“陛下,老臣以為,賈侯爺在江南的作為雖有一些看似逾矩之處,但皆是為了大局著想。如今更是為朝廷籌集銀兩九千余萬,地方治安改善,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功績。”
“當然,朝廷的規制也不可廢。此次事件之后,可令賈侯爺日后行事更加注重程序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。”
慶武帝思索片刻后,說道:“首輔所言有理。賈愛卿,朕念你此次在江南勞苦功高,諸多舉措確有成效,此次彈劾之事便不予追究。”
“但日后行事,切不可再如此莽撞。朝廷法度森嚴,即便有朕的默許,也要盡量遵循規制。”
賈玌行禮謝恩:“陛下圣明,臣定當牢記陛下教誨,日后行事必更加謹慎。”
那諫言御史見彈劾無果,心中雖有不甘,但也只能無奈地退回隊列。
兵部尚書李毅站了出來,神色自然,拱手說道:“陛下,臣有本要奏。”
慶武帝微微點頭,示意他繼續說下去。
“陛下,近日邊關急報,大同與涼州兩地,蒙古與韃靼部落虎視眈眈,其大軍一月前便已然集結,但卻一直按兵不動。
我朝雖也已在兩地守軍已嚴陣以待,可敵軍此番舉動實在令人費解,臣等不知其意圖究竟為何,特來請示陛下,該如何應對?”
慶武帝聞此,眉頭猛地一擰,目光如電般射向殿外,似要將那遠方戰局一眼洞穿。稍頃,他聲若洪鐘,神色傲然道:
“朕已知曉。
昔日我大慶北疆不寧,多因國力衰弱,難以支撐長期征戰。
而今,得益于諸位愛卿的努力,尤其是賈愛卿在江南的作為,國庫得以充盈,兵強馬壯,正是我大慶揚眉吐氣之時。”
“蒙古與韃靼若欲試我刀鋒,那便讓他們瞧瞧,我大慶如今已非昔日可比!
傳朕旨意,即刻籌備糧草,加強邊關防御,同時調集精兵強將,準備迎敵。
他們要戰,那便戰!不僅要戰,更要勝,讓四方蠻夷知曉,我大慶之威,不容侵犯!”
此言一出,朝堂上一片肅然。
“陛下圣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