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大臣齊聲高呼。
尤其眾多追尋新皇一脈的,皆是精神一振,紛紛表示愿為國效力,共赴國難。
內閣首輔張榮亦點頭贊同,補充道:
“陛下英明,此番行動還需外交配合,可遣使節前往周邊各國,闡明我大慶立場,爭取盟友支持,孤立蒙古與韃靼,使其陷入孤立無援之境。”
國庫充盈,確實沒必要擔心太多問題,再加之大敗后金時間不久,士氣旺盛,不敢說天時地利人和皆有,但也是優勢在我。
慶武帝目光如炬,掃視著滿堂文武,聲音堅定而有力:“朕已決意,對于邊境之患,必以雷霆手段回應。然則,將帥之選,尤為關鍵。誰愿領兵出征,護我國土,揚我國威?”
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氣氛驟然緊張,眾臣面面相覷,心中各有計較。
這時,忠靖侯史鼎挺身而出,拱手朗聲道:
“陛下,臣愿率領練兵已久的練武營,即刻奔赴大同,誓守邊疆,不讓敵人踏入我大慶疆土半步!”
慶武帝聞言,贊許地點點頭:“史愛卿忠勇可嘉,朕心甚慰。大同之事,便交由你全權負責。”
解決了大同的將領人選,慶武帝的目光隨即轉向涼州方向,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:“至于涼州,哪位卿家愿往?”
然而,對于涼州一地,朝堂上卻陷入了一陣沉默。許久,竟無一人主動站出請纓。
此刻,“二皇同朝”的弊端展現出來,太上皇一脈之人并不愿意出征,對慶武帝的命令難免有所抵觸。
若是被派往涼州,心中不僅是充滿了不情愿,一旦離開京城,回來的時間可就遙遙無期。
慶武帝臉色漸漸沉了下來,目光變得銳利無比,掃視著在場的大臣。最終,他的目光落在了京營節度使王子騰身上,沉聲道:
“王子騰,朕命你率領大軍坐鎮涼州,防衛蒙古。你可有異議?”
王子騰心中一緊,臉上閃過一絲憂慮。他身為太上皇一脈的人,一直不愿遠離京城權力中心,生怕離開后失勢。
況且他乃是文官出身,之所以能做到京營節度使的位置,背后多有賈家出力,若是真論起率軍打仗...可不是人人都有教員那般頭腦!!!
頭腦飛快思索,王子騰硬著頭皮出列,拱手說道:
“陛下,臣蒙陛下信任,本應萬死不辭。
只是京營事務繁雜,臣驟然離開,恐無人能妥善接手,影響京城防務。
京城之中有眾多京營兵營,各司其職,相互配合。雖說人才濟濟,但臣在京營多年,熟悉諸多關鍵事務與調度細節。
驟然換人接手,恐一時難以適應,導致京營運轉不暢,進而影響京城安危。
臣斗膽舉薦陳守年將軍或是果勇侯楊顯,他們二人皆武藝高強,經驗豐富,定能勝任此重任,還望陛下三思。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