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切的鋪墊,最終都匯聚、升華于那早已震撼過他們的十字箴言——“封公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!”
此刻,這十字不再是孤懸的斷金之音,而是有了血肉根基、有了精神脈絡的完璧之章!
剎那間,水榭內眾人心神劇震!
這詩中描繪的場景與氣度,竟不自覺的代入了與他們所知的國公爺賈玌的經歷與日常,嚴絲合縫地重疊起來!
他們仿佛親眼看見:
“小筑暫高枕”——國公爺揮師北上收復故土,而后又不顧身險南下江南救駕護國、終于奉天殿上“弒王歸劍”,主動卸下滔天權柄后,在這遼國公府中,享受那份來之不易、短暫休憩的寫照嗎?
“憂時舊有盟”——豈非暗合了他與當今圣上君臣相得、共扶社稷于危難之際的肝膽相照?那份憂國憂時的赤誠,早已刻入骨髓!
“呼樽來揖客,揮麈坐談兵”——眼前立刻浮現出遼國公府書房內、花廳中,國公爺與心腹部將、謀士們煮酒論道、剖析天下軍機的景象。那份揮斥方遒、運籌帷幄的氣度,是刻在骨子里的!
“云護牙簽滿,星含寶劍橫”——更是國公府日常最真實的剪影!書房內,案幾上堆積如山的兵書戰策、輿圖奏報,即便深藏功名,依舊心懷天下的明證!
而那柄曾飲盡叛王血、如今靜靜懸于書房壁上的寶劍,在星夜微光下散發著凜然寒芒,無聲訴說著主人雖處“小筑”,然枕戈待旦,從未懈怠!
這一切的鋪墊,所有的文韜武略、憂國憂民、藏鋒斂銳與枕戈待旦,最終都指向那十字真言——
“封公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!”
這十字,不再僅僅是詩中的結句,它化作了國公爺賈玌一生的注腳!
是他南下救駕、血戰平叛、劍定奉天殿時,心中所持的信念!
是他功成身退、深藏功名,卻依舊在遼國公府內日日研讀兵書、關注海疆局勢的動力源泉!
是他不求爵祿顯赫,唯愿四海升平、萬民安泰的畢生宏愿!
水榭之內,落針可聞。
“國公......”賈元春的稱呼帶著前所未有的鄭重,仿佛在呼喚一個超越爵位的存在,“此詩......字字珠璣,句句肺腑,非大忠大勇、心懷天下者不能言!其意已明,其志已彰。然.....”
她微微一頓,鳳眸中帶著探詢與一種近乎渴求的光芒,“本宮尚有一問,懇請國公解惑!”
所有人的目光,再次聚焦于賈玌身上。
賈元春的聲音清越,帶著認真:“此等承載國公畢生宏愿、赤膽忠魂之詩篇,可有名目?其名為何?”
一首無名的詩,終究少了份歸屬與重量。
而一首承載著如此份量、注定要傳誦天下的詩,豈能無名?
賈玌迎上賈元春的目光,那眼眸中,方才誦詩時的激昂已然沉淀,復歸于一泓深潭般的平靜。
他微微躬身,聲音沉穩,沒有絲毫猶豫,仿佛那個名字早已鐫刻于心:
“回稟娘娘。此詩,乃賈玌借前賢之句,澆胸中塊壘,明心之所向。其名——韜鈐深處”
“——韜鈐深處——”
一邊念叨著,賈元春緩緩從鳳座上站起,鳳眸中早已蓄滿晶瑩的淚水,目光穿越眾人,緊緊鎖在那身姿挺立的身影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