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關鍵的是,從八大晉商家中查抄出來的財物和糧食,特別是武器甲胄,無一不在證明這些無良商人都是死有余辜,也讓崇禎帝聯合周寰對大明官商勢力的打壓有了一個完美的理由。
不但朝臣們不再就這件事上奏,民間掌握話語權的讀書人也老實了許多。
一時間,大明上下竟頗有幾分清明盛世的味道。
當然,周寰也知道,這都是錯覺,這些讀書人只是暫時咽了這口氣,一旦還有針對他們這個群體的動作,他們依然會爆發出來。
周寰在心里給這些讀書人記了筆賬,有一個算一個,今后肯定沒這些人好果子吃。
接下來的日子里,不斷有好消息傳來。
首先是盧劍星等人,在握有詳實情報的基礎上,日后的李闖等起義軍領袖一一被鏟除,哪怕他們現在看來很冤枉——畢竟還什么事都沒做,但為了以防萬一,周寰還是硬著心腸目送他們的離世。
后世有名有姓的造反者,幾乎無一例在的栽在了這次錦衣衛的行動中,僅有極少數尚未出生者躲過一劫。
在這些心腹大患被去除后,遼東那邊的袁崇煥也基本鞏固了曾經后金占領的底盤,并未大規模的移民做好了準備。
中原這邊,孫傳庭和盧象升齊齊發力,開始在歷史上的明年便會爆發天災的地區進行大力宣傳——主要針對陜西這邊,只為了能讓這些地區的人明白一件事:來了天災不用怕,朝廷已經在遼東準備好地方讓大家伙去住。
現階段還不能強行移民,畢竟天災尚未真正到來,又是寒冬臘月的天氣,這個時候讓幾十乃至上百萬大明百姓去遼東吹寒風?怕是要生生逼的大家伙造反才行。
周寰倒也不慌,無非是早做準備早打算的事,二十多萬韃子還在沒日沒夜的挖煤,這都是為日后的災民準備的,遼東那邊又是地廣人稀,只要準備妥當,容納幾百萬人還真不算什么。
更何況周寰盯上的可不止遼東一地,還有大明東南和西南的幾處地方。
總的來說就一條,那就是盡可能的把受災地區的人轉移出來,讓他們去別處定居生活。
川省這邊,針對不安分的土司各部,備足了糧草和兵器的秦良玉也在調兵遣將,爭取在未來五年內,徹底解決所有不服王化、不服管教之徒。
周寰對這位老將軍的要求不高,只希望她能以個人威望徹底壓制住川省境內的所有土人。
朝廷之上,還有兵部尚書兼首輔大臣孫承宗和秦良玉等人遙相呼應,務必做到讓他們省去后顧之憂。
實際上,除了遷移即將出現的災民,明廷還提出了以工代賑的計劃,在即將出現災情的地區大力開展各種工程項目,主要以抗旱和抗澇為主。
鑒于未來將會出現的北旱南澇現象,大明將會出現一支人數達百萬以上的龐大隊伍,只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損失。
孫傳庭和盧象升,便是未來中原地區的兩大“救災總指揮”,屆時二人將一南一北,對明朝境內的災情進行統籌處理。
在可以提前預知災情的情況下,二人身上的負擔雖然依舊很沉重,卻已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