騎著自行車順道兒來到了,交道口街道糧所。他決定就手兒把今天得來的糧票給用了,這些糧票都是月票,萬一忘記使用就麻煩了。其他票先不用急,等回家看看家里缺些什么再說。
其實憑票供應不是華夏最早采用的,蘇連老大哥在十月革命后,當時國內不穩定,內戰不斷,因為商品缺乏,就采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,發放各種商品票證,蘇連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。
1953年華夏開始,統購統銷政策,禁止百姓自由買賣糧食。實行糧食計劃供應,人民憑票定量購買。
糧票是這個特殊時期,搞計劃經濟的產物,票面題材廣泛,印制精細,具有時間性、地域性的特點。
糧票的分配是按照人口、性別、年齡、工種等等來發放的。糧票還有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之分。地方糧票的只限于當地領取購買;全國糧票可以全國通用的。現在的票證有伍市斤,叁市斤、壹市斤、還有半市斤。
華夏糧票種類數量有“世界之最”之稱,全國2500多個市縣,還有一些鎮、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,進行計劃供應,還有一些大企業、廠礦、農場、學校、政府、機關等單位。
…………
不一會兒,就騎車來到了交道口辦事處附近的糧店。
來到糧食店門市部。門市部的門高于路面,有三個臺階。
門的西面是一個安裝了鋼筋柵欄的窗戶,這個窗戶比正常的窗戶要低一些,在窗戶的最下面一層,沒有安玻璃,而是木板。旁邊的墻上還有塊兒黑板,上面標注著當天的各種糧價。
在靠門的這邊木板上有一個形狀像以前門洞的缺口,上圓,下面與窗臺齊平。里面用兩根有槽的木條,充當滑道。
一塊五合板插在里面,開門營業時,五合板一抽,買糧的人把購糧本和錢遞進去就行。
從空間里拿出,特意從家里攜帶出來的糧本,一摞當月糧票,和一疊零錢兒,也不知道具體有多少就遞了進去。
糧本誕生于一九五四年前后,政府在糧油供應方面對城市居民實行有計劃的糧食供應,主要是以非農業人口為對象,和農民伯伯沒有一毛錢關系。
“糧本”是落實“商品糧”戶口的具體憑證,糧本以家庭為單位實行一戶一本制。
這糧本非常的重要,跟戶口本身份證差不多,可不能丟了。
“同志您好~勞駕買糧。”
里面一位年輕的,男同志身穿白色工作服,戴著一副黑邊兒眼睛。嗯~感覺有點兒面熟。他接過錢和票據,然后噼里啪啦一陣算盤響。
然后,他抬起頭來說道:
“這位同志,你一共是108市斤糧票,對吧?。”
“細糧和粗糧,都選擇買些什么?”
劉之野心想一家子都是北方人,于是說道:
“細糧買白面,粗糧買玉米面吧。”
對面的銷售員聽到后,又接著說道:
“按照這個月供應糧食的比例。可以買百分之三十五的細糧,也就是可以買37.8斤的白面,每斤0.17元一共收您6.42元。”
“剩下的可以購買70.2的玉米面兒,每斤0.06元,一共收您4.21元。”
“這樣總價收您10.63元,這是您剩下的錢和糧本,您請收好。”
說著他起身,去旁邊的庫房里取糧。
等他取來糧食后,走出柜臺后,才看清劉之野的全身面貌。
他瞪大了眼睛指著劉之野,突然說道:
“請問,您是不是叫劉之野啊?”
劉之野也驚詫他的表情,感覺這人有些面熟,疑惑的說道:
“啊~對我是劉之野。我們是認識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