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丈人甘為民聞言,他微微側頭,小心翼翼地瞧了瞧丈母娘的神色。然后,他搖頭晃腦地拽起文詞來:“不成,不成!這飲酒之事,須得適量而行,不可過度。”
“爸!媽!過年好啊!”小兩口給老丈人,丈母娘行了個三叩首禮。
抗戰勝利后,她與一位杰出的《大公報》記者攜手共度人生。丈夫對她呵護備至,使她度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時光。遷居香江后,他們全家安居樂業,然而,命運的波折卻讓她們與家人斷了聯系。
“古人云:好酒莫貪杯,微醺勝買醉;人生十成事,九分是是非。”
因為妻子鄧茹的父母早年離世,只留下家中老大她,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任。
“媽!想死我了!”甘凝起身攬著崔教授的肩膀道。
還是女婿要緊啊,這閨女算個啥不存在的。
崔教授:“嗨!跟我客套什么呀!”
劉之野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來,老丈人甘為民這個人,看似是一個嚴謹的工程師,但他的性格卻頗為有趣。
“爸!今年大哥一家還不能回來過節嗎?”劉之野有些遺憾地說道。
老丈人甘為民終于松了口氣,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。他對劉之野眨眨眼,得意地笑了起來,仿佛早有先見之明。
至于那些選擇步行的人,他們也毫不遜色,步履矯健,精神抖擻。途徑的村莊更是熱鬧非凡,人頭攢動,歡聲笑語。
然后,不再搭理她。
如今,他與全家人已經遷往了華夏的“大慶”油田,在那里開始了新的生活篇章。
拜親威:初二初三,人們會拜見舅父舅母、姑姑姑丈以及岳父母等姻親。
在廠甸廟會上不但售賣字畫、舊書,古董這些達官貴人,知識分子喜愛的物件,還同時又手工藝品、年畫雜貨、各式玩具吸引著不同階層的人。
不過劉之野知道,今年這也是廠甸最后一次舉辦廟會了,由于特殊原因被迫中斷舉辦了幾年,后來才恢復。
最有趣的還是從各個農村來耍“花會”的了,演員們都是各個村落里冬閑的農民,節目大多是“跑旱船”和“王大娘鋦大缸”之類,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輕人,搽著很厚的脂粉。
劉之野兩口子則需要回娘家拜年。剩下的幾位家人今天沒事,則滿懷喜悅地決定一起出去逛廟會。
廠甸廟會歷時四百多年,歷經由祭祀而廟市,轉而書市漸成文商并舉的春節逛廠甸民俗活動的演變過程,被譽為“雅俗相濟、商娛相融”。
到了丈母娘家一進屋門,應先向佛像三叩首,再去給岳父岳母拜年。
“今天,我下廚做幾個拿手菜,你陪你爸多喝點兒吧!”
甘凝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她遺傳了岳父那熱情、大方、親和力十足的性格,這使得她在劉家備受喜愛。
說起這京城人過年串親戚,這順序也有一定的規矩。這串親戚的順序為由內及外,由近及遠。
劉之野的小姨鄧潔曾就讀于女子中學,是一位才華橫溢、充滿智慧的女青年。
其實按照老京城的習俗,初一這一天,女婿女兒先看岳父岳母。現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,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。
“都挺好的。媽!勞您費心了。”劉之野笑著答道。
“之野!家里挺好的?”
她們親昵地忙活著,甘凝幫著丈母娘擇菜、切肉,丈母娘則在一旁指導,溫馨的氛圍彌漫著整個廚房。
他對著這位英姿颯爽的大舅子,心中不禁也頗為欣賞。
可惜的是,郎舅二人只匆匆見過一面。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緣分,他們有許多想要傾訴的知心話,卻還沒有來得及詳談。
那是一種深深的遺憾,也是一種無言的惋惜。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