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之野聽聞此言,心中一動,暗想:“父親,似乎也希望回到村里開,如此一來,倒也省去了過幾年還要費心勸他們回來的麻煩。”他這般想著,不禁對未來充滿期待。
他接話道:“爸,如果您真的想回家,也不是沒辦法。我能夠幫您處理調動關系”
劉竟齋聽到后,點點頭說:“如果能回家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現在你已經有所作為,老二也即將面臨畢業分配,我無需為他擔憂。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妹妹,只要她能考上大學,我的心里就踏實了。”
“這樣吧,等過個一兩年再說吧。說實話,我是真住夠了城里了,房子狹小逼厭不說,空氣還不好,漫天沙塵,還有灰霾……”
劉之野深有感觸地聽著,他不僅感受到了他爹的回歸渴望,也懷揣著同樣的心愿。若不是為了追求事業上的進步,加上他還未到徹底回歸養老的心態。如今,他的家底豐厚,足夠他安享幾輩子清閑。
他想象著在村里建個四合院,過上悠哉悠哉的小日子。而且,他們村雖然偏僻,但離市區也不算太遠,也就是幾十里地的距離。
這住在這京城周邊的環境,比起市里來,真是強太多了。現在的京城空氣質量確實不太好,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的。
京城的春季特別短,短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有個專門術語,叫“春脖子短”,冬天剛過去,夏天就來到眼前了。
有時候豈止是“春脖子短”,簡直是沒脖子。一年之計在于春,春天往往是最美好的季節,草長鶯飛、百花爭艷,但京城幾乎沒有春天,這難道不是很悲劇嗎?
春天短,秋和冬就顯得長,但京城的秋冬季節,最大的問題是風沙多。郁達夫在《北平的四季》中說,京城的秋冬季節“天色老是灰沉沉的,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圍障”。老京城人說,“風三兒,風三兒,一刮三天兒。”
京城刮起風來,往往就要連續三天才肯作罷,夾雜著沙塵的七、八級大風很常見。
還有很多在京城住過的作家,都寫過bj的風沙。魯迅在日記中形容北平刮沙塵暴的情形:“風挾沙而曇,日光作桂黃色”;梁實秋在《北平的街道》中寫道:“‘無風三尺土,有雨一街泥’,這是京城街道的寫照。
還有人說,京城下雨時像個大墨盒,刮風時像個大香爐,不僅風沙大,空氣也很臟。
除了風沙,還有灰霾,刮風時漫天沙塵,下雨時一地黑泥。
1949年重新成為首都之后,京城人口逐漸增多,這么多人吃飯、取暖都要燒煤,還建了不少廠礦企業,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都可以望見煙囪林立,空氣質量估計也好不到哪兒去。
話題有點兒扯遠了,不過劉之野萌生了一個在村里建造一座大型院子的想法。
這個院子不僅可以讓他以后的生活更加舒適,還可以為將來親朋好友們來此隱居,提前做好準備。
中午,三大爺和姐夫劉福生回來了,劉竟齋等人自然又是一番熱鬧。他們喝著酒,聊著家常,這時劉之野提出了心中的想法。
“三大爺,我想在咱們村蓋房子,想問問您有沒有什么具體要求呢?”劉之野認真地說道。
“什么?你要蓋房子?”三大爺驚訝地道。
劉之野點點頭,回答道:“為了以后,方便家人們回來住。我爸他們也希望以后能落葉歸根。”
三大爺不解地問:“竟齋,城里不是挺好的嗎,干嘛要回來啊?”
劉竟齋解釋道:“其實就是在城里呆夠了,我也不是馬上就回來,還得等幾年。大體情況是這樣……”
“嘿!那感情好啊!回來也不錯,咱們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,也沒有外面的煩心事。如果你想教學,完全可以在村里教,咱們村正缺你這樣優秀的教師。”三大爺聽到消息后,興奮地說道。
劉之野問:“那建房子難嗎?”
三大爺皺著眉頭說:“審批宅基地是要按戶口數審批的,你們家戶口不在村里,可能有點麻煩。”
一旁的大伯見狀,急道:“你這孩子,還建什么房子啊,這家里的老宅不夠你住的,還是咋滴?”
他補充道:“雖然你父親已經把戶口遷出去了,但這老宅里你父親那一半的家產可還在呢。”
劉之野笑著安撫他:“大伯,我并無此意,請您放心。建此房是乃有所圖,實有重要事宜在老宅不便處理。”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