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賢,跟姑奶奶回家好不好啊,姑奶奶家里可好玩嘍,有小花貓……”老太太逗弄著她。
而劉家人沒有這些陋習,這生男生女都一樣重視,上自老爺子下到劉之野、劉之泰等小輩,也是欣喜萬分,沒有半點偏見。
嘿!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,三大媽現在可是真心地祝愿劉之野多子多福啊,最好他們家每生一回孩子,都讓他來主持一回儀式。
甘凝溫柔地笑了起來,知道她勸也沒用,便安靜地閉上眼給孩子喂奶。不一會兒,她昏沉沉地睡了過去。
而生女孩的家庭,則可能不進行慶賀,或者降低慶賀的規格。這種差異對待,無疑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輕視。
她的外婆家送來衣物、食品和彩線(長壽線)扎成的裝有錢幣的紅包,并掛紅包于她的胸前,謂銅鈿牌。
其實在解放前,“洗三禮”是比較流行的傳統接生儀式,但隨著四十年代后期科學的發展,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漸開化。
特別是建國后的近幾年,婦女們大多選擇到醫院去生育;這樣既文明、衛生,又省錢,因此舊式的收生姥姥、穩婆們婆逐漸被淘汰,這也就導致了“洗三”儀式逐漸消失。
劉之野看著她,心里既高興又悲痛,他忍不住想起前世的女兒。他不知道他這個爸爸不在了,她是否能開心、快樂地長大。
“哎!您先忙著……”
他深深地懷念著女兒可可的笑容和笑聲,他也懷念著他的碎嘴的老婆桂蘭和他們的溫馨小家,可是再也回不去了,真真切切地離他遠去。
劉之野看著眼前的小丫頭,她出生三天了,皮膚開始慢慢恢復正常顏色,現在呈粉紅色,眉眼兒像甘凝,臉型有些像他,長長的眼睫毛隨著呼吸地動作一顫一顫地,顯得可愛極了。
三大媽則用銅筷子夾著“炕公、炕母”的神碼一焚,說道:“炕公、炕母本姓李,大人孩子交給你;多送男,少送女。”
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,劉之野的家中熱鬧非凡,親朋好友歡聚一堂,共同來慶祝小賢的誕生。
“咝!這當領導的就是不一樣,給的煙就是好抽,一點兒也不辣嗓子……”許富貴點上煙后,奉承他道。
“恭喜啊!劉處長!”
甘凝瞅著劉之野疲憊的神情,心疼地說道:“之野,你也去休息會兒吧!”
新生兒的滿月是老京城人要隆重慶祝的一大喜事。就算是非常窮苦的家庭,在這一天也要吃上一碗面條來慶祝孩子滿月,還有的不太富裕的家庭就算把家中的舊物拿去賣了,也要為孩子辦個“滿月禮”。
然后,把灰用紅紙一包,壓在炕席底下,說是讓她永遠守在炕頭,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。
隨后,三大媽即向劉家人紛紛“道喜”,目的是為了討個三毛兩角的,圖個吉利罷了。
鄧茹笑說:“成啊!不用買肉了,你爺他們帶來一只收拾好的小羊,這是村里頭聽到消息后給送的。”
滿月亦稱“彌月”。
在舊社會,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。若生了男孩,除了辦滿月酒之外,還要舉辦三朝、周歲等酒筵,慶賀一番。
“得嘞!我正愁著去哪兒買肉來著,這樣我就去整點海鮮,咱們吃個鮮湯鍋。”劉之野應了一聲兒,拔腿就走。
最有趣的還是,她把幾朵紙制的石榴花往烘籠兒里一篩,像是念咒語般道:“梔子花、茉莉花、桃、杏、玫瑰、晚香玉、花瘢豆疹稀稀拉拉兒的……”她這是祝愿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,沒災沒病地健康成長。
……
“呦!劉處長,恭喜啦!這人逢喜事精神爽啊!”許富貴笑著向他恭喜道。
“老少爺們先聊著,我出去一下,等孩子滿月我再請客答謝各位,一定要來啊!”劉之野笑著點點頭,就要告辭。
劉家的親戚朋友們紛紛送來紅包禮物,四合院的街坊們也送來紅皮雞蛋、小米等祝賀劉家喜添千金。劉家內則擺設祭壇,祭祀神明并祭祖,以招待賓客。
因為劉之野高興,今天辦的宴席也堪稱盛宴,各種雞鴨鵝魚海鮮十六道菜琳瑯滿目,而掌勺之人還是廚藝高超的傻柱。賓客們歡聚一堂,吃的是無比過癮。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