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屈子當年賦楚騷,手中握有殺人刀。艾蕭太盛椒蘭少,一躍沖向萬里濤。”
今天就是端午節,全國歡慶,企業、學校與政府單位紛紛放假一天。
在這個傳統節日里,劉之野一家再次齊聚一堂,一起回到了他們的老家—劉家莊,共度佳節。
端午節,在過去又稱為端陽節、龍舟節、重午節、重五節、天中節等,是漢族的傳統節日,與春節、清明節、中秋節并稱為華夏四大傳統節日。
過端午不僅是華夏的傳統節日,它在世界上也是影響廣泛,其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這一天里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。
端午節的日期,就是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。
這個節日源自于華夏古代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。
仲夏端午,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,處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:“飛龍在天”。
端午是“飛龍在天”的吉祥日,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。
由于夏國地域廣大,以及民族民族眾多,差異較大,雖然同是端午節,但風俗卻不盡相同。
說起這端午節,它可是老京城夏日里最熱鬧的一個節日,老百姓習慣把端午節叫做“五月端午”。
老京城的端午節還有一個叫法——女兒節。
就是出嫁的女人,要趕在端午節的時候回娘家來探親。
探親時,手臂上系著彩色絲線、胸前戴著紅絨花的小媳婦就成了端午節這天的一景。
在端午節一天,老京城人還有熙游避災之習俗,古人稱為“游百病”。
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中有說道“五月五日之午前,群入天壇,日避毒也。過午后,走馬壇之墻下。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,而亦為角黍。無競渡俗,亦競游耍。”
從明代那會兒就開始,老京城人就要在五月初五這天的上午起早去天壇。
拜拜天神,仰仗天神的神力來避毒;下午也不能歇著,還得去金魚池、高粱河、積水潭、后海.等地兒游玩。
當天,在天壇還舉行石榴花會;原來端午節,正是京城地區石榴花開時。家家戶戶都會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頭戴一朵石榴花。
今日,老劉家的老宅里熱鬧非凡,全家老少齊動員,共同迎接這個特殊的日子的到來。
家里的女人們手法嫻熟地包著粽子,翠綠的蘆葦葉在她們手中翻飛,仿佛變魔術般變成了一個個精致的小包裹。
而男人們則忙著燒火做飯,劈柴生火;他們的身影在灶臺前忙碌穿梭,構成了一幅溫馨的家庭畫面。
整個院子充滿了歡聲笑語,熱鬧非凡,紅紅火火,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這溫馨的氛圍所感染。
京城地區的端午節是從五月初一開始就忙碌起來,人們去池塘里摘蘆葦葉,地邊割馬蓮,為端午那天包粽子做準備。
在京城地區的農村里,粽子主要是以大黃米和高粱米為原料;再放上紅棗或者豆沙,用蘆葦葉包裹,系上馬蓮;形狀多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,吃的時候講究蘸白糖,這些與南方的粽子有很大區別。
每到要包粽子的時候,大人們大天清早的就要起床,淘米,捋馬蓮,洗紅棗,做豆餡,忙的不亦樂乎。
…………
準備妥當后,劉之野一大家子人圍坐在幾張小方桌前,嘮著家常,包著粽子,其樂融融。
家里的小孩子們最是開心,今天村里的小學、幼兒園也選擇放假一天。
這可把這些小猴子們高興壞了,他們如同剛剛獲得自由的小鳥,歡快地在家里、在街道上、在田野間穿梭,笑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,充滿了童真和喜悅。
在這一天,京城地區的孩子們還喜歡玩一種叫坐斗百草的傳統游戲。
過去,端午節大家去郊外采藥,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藥歇息時,相互玩耍逗樂的一種休閑游戲。
斗百草的玩法有點像拔根,所以大家要尋找那些莖非常有韌性的花、草,無形中讓人識別更多的花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