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光荏苒,這里仿佛又回到了幾年前那個充滿鄉土氣息和人情味的社會環境。
三月投產的酒廠,到四月底已經生產了50噸果子酒。
這些果子酒的度數一般為5-10度,最高為14度。
果酒就是用水果帶有的糖分和酵母菌進行發酵成為酒精的一種酒類,帶有水果的香味,度數比較低。
在微醺的午后,一杯果子酒靜靜地擺在桌上,它的度數適中,不會過于強烈,讓人可以輕松地品味。
正因為這樣的特點,果子酒受到了廣大人群的喜愛,尤其是那些喜歡喝酒的女性。
劉家莊出產的“野山果酒”,其定價之親民,令人咋舌。一瓶500毫升裝的野山果酒,其出廠價才不到7毛錢。
一經上市,這種酒以其獨特的口感和純正的果香,以及便宜的價格,便贏得了廣大消費者們的喜愛。
“野山果酒”通過供銷社這龐大的系統,迅速占領了京城地區酒類的低端消費市場。
不久,津港和冀省的供銷社系統聞風而動,紛紛派出代表前來劉家莊的酒廠洽談業務。
三大爺等人可沒想到,“野山果酒”竟然會這么受歡迎。不單是他們,就是劉之野也未曾預料到這一局面。
其實,這都是有原因的。
近年來,糧食供應緊張使得釀酒業陷入嚴重減產困境,酒類飲品價格因此水漲船高。
在這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,高昂的酒價讓大多數老百姓對飲酒酒這件事望而卻步。但現在有了廉價的低度酒,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。
隨著市場需求的持續升溫,新推出的“野山果酒”迅速成為搶手貨,供不應求的局面讓酒廠倍感壓力。
這款果酒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天然野山果的香氣,吸引了眾多愛好喝酒的消費者地親賴。
酒廠正努力尋求突破,他們計劃擴大生產規模,并持續改進釀造工藝,力求在口感上達到新的高度。
同時,他們也在尋求降低成本的方法,以便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且價格合理的產品。
此外,酒廠還計劃豐富產品線,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。
鄰近的食品廠,也在穩健的步伐中逐漸嶄露頭角。不同于酒類產品的獨特需求,零食小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非不可或缺。
但是,老京城人最喜歡吃果脯蜜餞之類的美食土特產了,市場還是很廣泛的。
如果說,這年月里京城有什么值得買的特產,果脯應該是最先被提及的。
果脯是老京城的特色風味,屬于高檔小吃。外地人只要是來京城出差游玩,總喜歡買些果脯回去送給親朋好友。
民俗學者唐魯孫在《華夏吃》一書中回憶道:“早些年南方朋友到京城辦事或觀光,離開前總要帶點京城的特產土產回去送送親友……如果想買點可口零食,十之八九要到干果子鋪,買幾樣果脯,用匣子裝好,帶回家鄉送人,那是最受歡迎的京城土產了。”
有些人以為果脯就是蜜餞,其實兩者是不同的。
蜜餞原指以蜜、濃糖漿等浸漬的水果。“餞”本作煎,所以又有“蜜煎”之稱。
而果脯是用新鮮水果去皮去核后,切成塊或片形,經糖泡制、烘干而成的半干狀態水果制品。
京城人習慣把這種含水分低且不帶汁的稱為果脯,例如蘋果脯、梨脯、杏脯、桃脯、沙果脯、香果脯、海棠脯、棗脯、青梅脯、紅果脯等。
這種果制品,也稱“北果脯”或“北蜜”。色澤呈棕色、金黃色或琥珀色,鮮亮透明,表面干燥,稍有黏性,含水量在20%以下。
而冬瓜條、糖荸薺、糖藕片、糖姜片等表面掛有一層粉狀白糖衣的稱為糖衣果脯,也叫“南果脯”或“南蜜”,一般來自閩、粵、滬等地。
十幾樣果脯合在一起,名之為“什錦果脯”,京城人俗稱“高雜拌兒”或“細雜拌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