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六三年,全國各地多年的旱情終于畫上了句號。
自春回大地,雨水便如絲如縷,悄然增多。
等進入七月份,入夏以后雨水更是下個不停。
雨水依舊傾盆而下,爺爺的面容顯得尤為嚴峻,他一邊抽著煙斗,一邊沉聲說:“大旱之后,必有大澇;大澇之后,必有大疫。唉,今年的年景恐怕不容樂觀。”
劉竟齋眉頭微皺,不解地問道:“父親,這么多年的干旱,河流湖泊都干涸了,多下點雨難道不好嗎?”
老爺子輕輕搖頭,嘴角勾起一抹無奈的笑意,“呵呵呵,你這學問倒是挺扎實的,可惜啊,農事這塊兒你就差了點火候。”
“呵呵呵……”在座的劉元海、劉元生、劉福生等人聞言俱笑了起來。
然而,劉之野并未展露笑顏。聽完爺爺的話語,他的眉頭緊鎖,仿佛在深思著什么。
“具體時間是什么時候呢?我怎么一點也想不起來了。”劉之野在聽聞可能有洪澇災害后,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京城建國后的一場大洪澇。
當別人輕描淡寫地說出那樣的話,他或許只會付之一笑,不予理會。
然而,當爺爺以他那不常見的嚴肅口吻提及可能的災情時,劉之野立刻收斂了笑容,神情變得凝重起來。
劉之野深知爺爺的經驗和智慧,對于這樣的警告,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。
無論古今,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一直都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,尤其是在古代的農耕文明時代,人們一年四季的收成全部依賴天氣的變化和自然的規律。
在大自然面前,人類只是一顆渺小的微塵,無法抵擋住它的四時變換,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,人們對于自然界中的一些特殊現象就有了一套理論,民間常有一句俗語流傳,就是:“久旱必有災”,且不說是不是迷信之言毫無根據,但是就很多真實史料而言,人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。
從古至今,農民們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,以及反復的實踐所得出來的東西,往往精準無比,至今還指導著農民進行農業生產。
其中有很多已經被現代的科學家所證實,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。
現在北方地區已經是四年干旱了,經常聽到農村老人這樣說,一旱旱三年,慢慢地熬吧,過了這三年就不旱了;一旱旱三年,三年之后必大澇,這四年別指望莊稼能有好收成;一旱旱三年,大旱之后必大澇。
““之野,之野!”三大爺的聲音打斷了劉之野的沉思。他輕輕推了推劉之野,試圖將他從深思中喚醒。
劉之野一臉茫然地問道:“啊?奧,三大爺,您怎么著?”
三大爺眉頭微皺,語氣中帶著幾分不解:“你這是怎么了?一臉心事重重的樣子。”
劉之野說了句:“我在想爺爺剛才說的話,旱久必澇啊,我覺得非常有道理。”
“你們瞧,最近的雨水是不是特別地反常,這天兒就跟破了窟窿似的,下個不停?”
大伯微微頷首,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疑慮:“這情形確實不太尋常,但至于會不會引發洪水,那就難說了。畢竟,我們已經有多久沒見過這樣的下雨水了?”
劉之野的表情變得凝重,他果斷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:“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件事。我們位于永定河畔,又身處山區,一旦遭遇山洪,后果不堪設想。”
三大爺眉頭緊鎖,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,他點頭贊同道:“確實如此,我們好不容易過上了安穩的日子,若是真的發洪水,那這一切努力豈不是化為烏有?”
姐夫劉福生此刻接過話茬,語氣中帶著幾分輕松:“其實,我們也不必過分憂慮。近年來,我們村的水利設施都經過了全面的更新與修建。
那些河壩、地下排水系統,還有護坡護林的工作,都是年年進行,從未間斷。有了這些保障,應該能夠抵御大部分的自然災害了吧?”
劉之野目睹此景,不禁輕嘆。他心中最擔憂的,正是眼前這一幕——在自然災害面前,再怎么小心翼翼也不為過,怎能如此疏忽大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