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毫不猶豫地斷言:“這還遠遠不夠,我們僅僅修復了本村范圍內的水利設施。但是,我們村莊的上游呢?如果發生山洪或泥石流等自然災害,我們又該如何應對?”
劉福生愣住了:“啊!這……”是了,他可沒想過這個;萬一真發生劉之野所說的災情,那造成的后果,讓他不寒而栗。
“老弟,那我們該怎么著?”
劉之野笑著道:“亡羊補牢,猶時未晚。咱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務必重視起來,這樣……”
因此,他果斷地提出,三大爺和應立刻召開全村的緊急會議。他強調,必須迅速組織起全村的力量,共同開展防洪抗洪工作,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嚴峻形勢。
劉元海,是個明白人。他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,不容耽擱。于是,他迅速返回村委會,召集村委干部和各生產隊長緊急開會。
“喂!喂!全體社員們注意了,……”他的聲音通過廣播傳遍整個村子,每個角落都回蕩著他的聲音,呼喚著每一個需要參與決策的人。
打今日起,劉家莊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。除了堅守在工廠生產一線的工人們,其余村民被迅速組織起來,分成若干小組,全天候地巡查河堤、監控上游水流以及山林的情況。他們肩負著重任,確保家園的安全。
與此同時,他們還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房進行了徹底的排查,以確保居民的安全。
而且,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洪水災害,他們還準備了充足的泥沙袋等抗洪物資,以及演練遇到險情怎樣安全撤離群眾,以備不時之需。
劉家莊正全力以赴,嚴陣以待,為可能降臨的洪澇災害做好準備。
與此同時,劉之野也毫不松懈,他迅速將洪澇災害的潛在威脅通過可靠渠道上報給上級部門,成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。
…………
七月下旬的一個下午,劉之野提前結束了忙碌的工作。他感到疲憊不堪,懶得再回村里,于是直接回到了位于南鑼鼓巷的四合院。
自從劉竟齋返回村里執教,鄧茹也時常回村居住,照顧他以及老爺子的。
若非還要照顧孩子,她或許早已跟著劉竟齋,回歸鄉村的寧靜生活了。
這兩天她也不擱家里,帶著小丫頭回村里避暑去了。
所以,劉之野也沒有去東跨院,直接回了前院自己個家。
夕陽的余暉漸漸消失在地平線,街坊鄰居們紛紛走出家門,來到前院尋找一絲涼爽。
今年,劉之野特意安排人搭建了一處遮陽棚,使得這里成為了全院最涼爽的避暑勝地。
自打入伏,京城真是熱的厲害,最近一段時間連續降雨卻并沒能給這座城市降降溫。
這么熱的天,對于一般老百姓而言,也沒那好條件吹個空調、風扇啥的降溫避暑地。
那四合院里的居民們,消暑的方法是什么呢?簡言之,就是冷布窗、竹簾映日、冰桶生涼、天棚蔭屋,再加上冰盞聲聲,蟬鳴陣陣,午夢初回,閑情似水,這便是一首夏之歌了。
先說說冷布糊窗,不管大小四合院,不管貧家富戶,這是最起碼的消暑措施。
冷布名布而非布、非紗而似紗。這是京南各縣用木機織的一種窗抄,單股細土紗,織成孔距約兩三毫米大的沙布,再上綠色或本色漿,干后燙平,十分挺滑,用來當窗紗糊窗,比西式鐵絲紗,以及近年的塑料尼龍紗,紗孔要大一倍多,因而極為透風爽朗。
老式四合院房屋窗戶都是木制的,最考究的有三層,最外是護窗,就是塊木板,可以卸下裝上,冬春之交可擋寒風灰沙,不過一般院子沒有。
二是豎長方格交錯成紋的窗戶,夏天可以支或吊起。三是大方格窗,是夏天糊冷布及卷窗的,俗曰“紗屜子”。
入夏之后,把外面或里面的窗吊起,把紗屜子上的舊紙舊紗扯去,糊上碧綠的新冷布,雪白的東昌紙作的新卷窗,不但屋始洞然,而且空氣暢通,清風徐來,爽朗宜人。